3月6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主题是“政协委员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和全国政协委员徐冠华、秦大河、郑新立、王文彪回答记者的提问。
推进产业升级,发展第三产业舒缓“阵痛”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它本身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内容,它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这两大动力,来推进我们的产业升级,使我们的制造业能够有产品的创新,同时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降低它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厉无畏说。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认为,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会带来“阵痛”。而发展第三产业舒缓“阵痛”,不仅可以使第一、二产业能够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大大前进一步,而且能够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增加值比全世界的平均水平要低20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要低30多个百分点。而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税收政策和缺乏为大量的小企业和个体户服务的金融体系。现有的金融体系基本上只有主动脉,没有毛细血管。大量的个体户、大量的小企业得不到贷款的支持。
农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
当有记者提问,扩大消费会不会造成新的一轮产能过剩时,郑新立认为,扩大消费不仅不会带来生产能力的过剩,相反它是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有利于实现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比如最近消费的热点可能是改善居民住行,可能会派生出一大批消费需求。企业能够准确地判断市场需求,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决定它的资金投到哪里去,生产多少,规模是多大,这就能够形成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有利于把过剩的生产能力消化掉。
我国县和县以下的2/3人口买了1/3的商品,城市里的1/3左右的人口购买2/3的商品。郑新立建议,把农村消费的潜在需求变为现实的需求,从而变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关键在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农村的人口,增加城市的人口。他认为,一直到2030年以前,农村消费都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的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王文彪认为,对于非公有制经济来说,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对民营企业的一次挑战,同时也赋予了很好的机遇,会给民企创造出更大的产业空间和市场能量。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体系
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并没有像论文数那样居于世界前列。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分析说,技术导向的科技成果比较多,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比较少。模仿、跟踪的成果比较多,原始性创新的成果比较少。“短、平、快”的成果比较多,但是反映长期科学积累的成果比较少。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西方比,时间还短,科学还要在于积累,还缺少“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比较过分地注意论文的数量,注意专利的数量。
要解决上面的问题,徐冠华认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核心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下决心破除利益格局的障碍,继续推进科技评价和科技奖励制度的改革。他建议倡导学术民主、学术平等,要让有作为的、有创造的青年人敢于挑战权威,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出新的成果、出好的成果。
中国坚持“气候公约”原则,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于政治都有深刻的影响,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说,中国是最早签署《京都议定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国家之一,中国政府也是最早提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政府承诺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到2020年自主减排40%到45%等等。这显示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重视科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为我们13亿人口的子孙后代负责,也为全人类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