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技动态 > 国内动态
我国科学家对“恐惧记忆形成机制”有新发现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 仇逸 孙国根 发布时间:2010-01-07 【字号: 小  中  大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经过近3年研究,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教授马兰带领的研究人员发现,脑内的一种蛋白质β抑制因子参与了“恐惧记忆”的形成;研究结果表明,β抑制因子作为神经信号分子在脑内有重要作用,在记忆形成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一成果给人类因事故、战争或灾难性心理创伤造成的精神障碍等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研发带来新的希望。

近日,这一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后即被《自然》杂志《自然中国》网站列为“研究亮点”,并作了详细报道。

记忆是发生在大脑内的一种十分复杂的生理过程。神经科学家还发现,记忆的形成需要脑内多个区域的协作,而不同类型记忆的形成则涉及大脑的不同部位。人们对所经历的可能危及生命和生存的伤害性刺激会产生恐惧,对令人恐惧事件的记忆尤为深刻,可能终生难忘,故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之说。

“可怕的经历”究竟会引起脑细胞的哪些改变?这些变化和脑杏仁核复合体又是如何参与对恐惧事件的记忆的?为搞清楚这些问题,马兰指导李玉婷、李浩洪、刘星等研究生对老鼠进行了“恐惧记忆”的研究。他们在播放一段声音的同时对小鼠进行电击;之后,给老鼠再次播放同样的声音但不再施加电击,观察老鼠是否对这段声音产生了恐惧记忆。正常实验小鼠会对这段声音产生恐惧。可是,缺失了β抑制因子基因的小鼠却难以对相同声音产生恐惧,即便进行更多次的播放声音同时伴随电击的训练后,没有β抑制因子的老鼠形成了对这种声音的恐惧记忆,但也会比正常老鼠更快忘记。

上述研究表明,恐惧能够选择性地激活脑杏仁核复合体区域的蛋白激酶A和β抑制因子,β抑制因子对蛋白激酶A神经信号通路的调节,对恐惧记忆形成有关键作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