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西中国鸟龙头盖骨和毒牙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在当地时间12月21日出版的电子版上,报道了由我国东北大学地质系教授巩恩普领衔的中美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发现:生活在中国辽西1.25亿年前的中国鸟龙,具有毒牙。这是在鸟类的祖先类群中,首次发现毒牙。
中国鸟龙属驰龙类,是伶盗龙的近亲,也是著名的热河生物群的一员,它们与各种各样的动物共同生活在中国东北的史前森林里,当然也包括其他原始的鸟类和恐龙。巩恩普和美国堪萨斯大学的合作者们在研究中国鸟龙的形态学和生态学时发现,它的上颚骨外侧有很特别的凹陷,同时上牙的外侧也有近于垂直方向的凹沟。这使他们联想到现生的毒蛇和有毒的蜥蜴(如分布在南美洲的大毒蜥和珠状蜥蜴)中,也有类似的骨骼形态特征。因此,他们认为上颚骨上的凹陷是毒液腺坐落的地方。毒液腺与位于上牙外侧凹坑里的毒液管相连,通过这一“传输系统”将毒液射入被咬噬对象的体内。另外,中国鸟龙的牙齿较长,以便能在捕食鸟类时,可以穿透羽毛层而刺入鸟类体内。
中国鸟龙至少有两个种,标本上均能观察到类似的毒液“传输系统”。然而,这一系统类似于现在生活在墨西哥的珠状蜥蜴,属于一种“低压”系统,其毒液不是致命的剧毒物质,只是给被捕食的动物迅速、强烈的一击,在中国鸟龙大快朵颐时,减少被捕食的动物反抗、逃逸或被其他捕食动物从中“陈仓暗度”的可能性。
中国鸟龙是目前已知最接近鸟类的恐龙,此次在中国鸟龙身上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恐龙,以及恐龙与鸟类的进化渊源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巩恩普和同事还在继续探索,试图确定中国鸟龙的近枝、鸟类的另一“近亲”小盗龙是否也具有这种毒液传输系统。
同时巩恩普表示,尽管从目前的发现看,鸟类牙齿已经完全退化,更谈不上毒牙,但在与鸟类如此接近的恐龙类群中发现毒牙,也提示研究者进一步探索并有意识地寻找相关证据:这种特征是否有可能以某种形式遗传到早期鸟类身上。
此次毒牙的发现,不仅是研究古动物行为的一个极为有趣的案例,也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的热河生物群还有许多重要和有趣的信息,等待着古生物学家们去发现和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