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技动态 > 国内动态
我国“萤火一号”2011年发射
探测器副总设计师、上海航天局研究员陈昌亚详解推迟原因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 黄辛 发布时间:2009-11-03 【字号: 小  中  大   

  原定今年秋季升天的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由于种种非技术原因,不得不将升天时间推至2011年。在近日举行的上海第24期院士专家讲坛上,刚从俄罗斯回国的该探测器副总设计师、上海航天局研究员陈昌亚表示:“2011年,‘萤火一号’将与俄罗斯火星探测器‘福布斯’相互配合,对火星电离层开展全球首次掩星探测。”

  下次发射为何要等两年?据介绍,这是由发射窗口决定的。火星与地球每15~17年有一次最近的机会,每26个月才会位于距地球最近的位置上,因此,“萤火一号”下次发射的日期为2011年。选择此时发射,探测器消耗的燃料相对较少。

  据介绍,6月份完成研制的“萤火一号”重110公斤,体积不足1立方米,共携带8件仪器,包括两台摄像机,两台磁强计,以及离子探测包、光学成像仪等。陈昌亚说,通常火星探测器研制至少需要5年,但“萤火一号”只用了23个月。虽然它未能如期发射,但已在地面接受了模拟联合发射及火星环境的机电、热等所有试验的考验。为保持最佳状态,“萤火一号”将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陆续更换部分零部件。

  推迟发射并不是“萤火一号”之过,它在技术上已作好充分准备。它既能适应火星上超过 100℃的昼夜温差,又能从休眠状态中按时苏醒。陈昌亚说,“萤火一号”在运行过程中将遭遇7次“长火影”(即火星运行至探测器与太阳之间,完全遮住阳光),零下200℃的冰冷“黑夜”最长将持续8.8小时。此时,依靠太阳能供电的探测器不得不进入休眠状态,待“日出”时分,再将16台单机加电唤醒。 “萤火一号”面对的另一个难题是,火星距离地球近则六七千万公里,远则4亿公里,与地面测控站的往返“对话”需44分钟。因此大多数情况下,“萤火一号” 必须“自己管自己”,这对其自控能力提出了极大挑战。好在,所有地面模拟试验证明,它已经准备好了。

  陈昌亚透露,“萤火一号”的设计寿命为两年。一路上,它首先将和“福布斯”共同飞行 10~11个月,然后“手牵手”进入火星轨道;在绕火星飞行3圈后,两位亲密伙伴将分道扬镳:“福布斯”变轨到火星圆轨道上寻机登陆火卫一,钻取土壤样品后返回地球;“萤火一号”则将留在火星轨道上一边运行,一边进行科学实验,待完成使命后,它将永远留在浩瀚太空。

  除空间环境外,“萤火一号”还将对火星的地形、地貌和沙尘暴,以及赤道区重力场进行系统探测。“火星探测是我国继载人飞船、嫦娥探月工程之后又一重大航天科学计划,将带动我国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为今后其他行星的探测打下基础。”陈昌亚自豪地说。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