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副刊专题 > 《科苑艺术》第一期 > 头版要览
冯晋庸和他的科学画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9-04-14 【字号: 小  中  大   

已年过八旬的冯晋庸,满头银发,和蔼健谈。他是中科院里为数极少的几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之一,是中科院文联副主席,中科院美术协会主席。他退休前的本职工作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员。

冯晋庸的家,幽雅又简朴。窗台上摆放着很多盆花草,这位与中国植物画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画家,熟悉花草就像熟悉自己的呼吸一样。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到《中国植物志》,这些曾经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科学大典,里面的插图不仅成千上万,而且精细准确、微妙逼真,这些都凝结着冯老几十年的心血。

1984年在美国概念画美术馆举办了一次植物科学画展,展览会向冯晋庸发来了邀请函。冯晋庸寄去了两种风格的作品,一种是传统中国画,另一种是科学画。冯晋庸的科学画特别引起国际同行们的兴趣。当时的国外杂志报道说:“冯先生的科学画都是植物的精细的科学复制品,其精确程度惟妙惟肖地像是来自皇家植物园的插图画,但这些画又确实是中国的,人们决不会把它们误认为是欧美插图画家的作品,不会以任何方法来混淆它们科学的严格性。”他们称冯晋庸的传统中国画是“中国学者画”,因为这些绘画在挥毫泼墨之间也十分注重作画对象的科学“肌理”。国际同行评价说:“冯先生的中国学者画,达到了与来自大自然材料一样的程度,这些画吸引你看到富于生命感的、处于运动中的自然界。”这次画展的作品又被送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展出。

后来在美国举办来自中国的当代绘画展览,在参展的10位中国画家中冯晋庸是被邀请的第一人,并且举办方拿他的作品与英国皇家植物园画廊的作品作了比较,认为冯晋庸的作品更加细腻入微、栩栩如生。

冯晋庸的作品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超的境界,有一个厚积薄发、不断学习实践的过程。他从小喜欢画画,后来在江南美专学习传统中国画,还学习动物分类、植物分类、英文等科学文化知识,他是班里美术成绩最好的学生。

1955年冯晋庸来到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做工程师,一直做到研究员,绘画植物插图40来年。1958年他在植物所办了一个绘画班,招收了一批学生,教他们如何打好绘画基础,后来的7本《高等植物图鉴》和包含300个科、3万种植物的《中国植物志》中的插图,都是他带着这班的20多名学生一起画出来的。冯老的夫人许梅娟当初也是他的学生,几十年协助他完成了植物巨著的浩瀚绘图工作。

谈起科学画的特点,冯晋庸常对学生们说,科学画就是要按照科学的规律来画,以科学为第一生命,要严格按照动物、植物的科学形态分类将它们的特点画出来。科学画与艺术画不同,细微之处都要求非常精确。譬如某种植物,属于哪个科、属、种,都有其科学规律,要从画中区别出与其他植物不同的规律性。可以说,科学画是科学、艺术、技巧三者的结晶。

当年,我国每发现一个植物新种,冯晋庸都要到野外去写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有时晚上就睡在绳子编的吊床上,饿了啃口干馒头,渴了喝口山泉水。为了科学地再现植物新种,在风吹日晒下经常在山上面对一棵花草一坐就是好几天。例如,在美国展出的那幅科学画《油茶花》,就是他在广西的深山中用了两个多星期的时间完成的,白天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观察写生,晚上在农舍昏暗的油灯下分析琢磨,第二天再爬到山上拿出放大镜仔细对照原物修改图稿,将植物新种最细微的、甚至是一般难以区分的特征真实地画出来。

退休后,冯晋庸有了更多的时间揣摩艺术画,当代画坛早就有“黄胄的驴,晋庸的鱼”之说。冯晋庸的艺术画被誉为具有“自然飘逸的风格,清新典雅的品位”,特别是他画的金鱼等小动物朝气蓬勃、活灵活现,有野性、不呆板,很有运动感。(郑培明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