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散文欣赏
从学生到先生角色转换(杂感)
  文章来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谭宁华 发布时间:2010-05-25 【字号: 小  中  大   

6月初夏繁忙将尽的一个下午,坐在办公室桌前,看着窗外黑龙潭翠绿的山峰,想起70周年所庆的征文,不禁思绪万千。来所已有十八年,从20多岁的青年学生弹指间成为已有10多年教龄的中年先生,感慨时光飞逝,有的已近模糊,有的历历在目,虽小有成绩,但难忘培养、伴我成长的人与事。

一、有幸成为周俊的学生

20世纪90年代初在南京中国药科大学读研究生时结识了周俊老师的女儿周露,经她介绍初识了在宁开会的周俊和陈泗英两位老师。那时已耳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的实力,且刚考完博士,有些想家,欲来所做博士论文。听说周先生不招女弟子,有些惧怕,壮胆面试。见面后先生的健谈、风趣、随和、爽快,圆了我南飞的梦。后经药大导师赵守训先生同意,有幸成为赵守训和周俊两位先生合培的博士生,1990年底来到了昆明植物所。

深秋的昆明天空湛蓝,白云朵朵,尽管当时进城的路不好走、又远,路两边多为农田,但研究所周围绿树环抱,空气清新,心灵深处仿佛感觉这里就是我想呆的地方。进入开放室,简单、重复、紧张、快乐、挑战的研究工作和生活开始了。那时学生少,女博士生更少,工作条件不错,大家特别齐心,常在一起做实验,讨论结构,切磋分离技巧,闲时打牌、玩球、看电影、狂购物、饱口福。当时职工大多住在所内,工作不分白天晚上,实验室常常灯火通明,熬夜是常有的事。周老师有时来实验室,相处中发现他思维敏捷,善于捕捉新鲜事物和工作重点,放手用人。起初做的是从宁带来的中药太子参,不久意外从中发现环肽成分,结构费了许多周折才确定下来,由此拉开了植物环肽系统研究。完成太子参环肽研究后,大家说我可以答辩了,但我不同意,还有一年时间,我想做做配糖体吧,因为当时开放室在这方面实力较强,于是征得周老师同意开始了艰难的复杂皂苷研究。通过两年的时间我终于完成了博士论文研究工作,其间经历了失败与成功、痛苦与欢乐、煎熬与喜悦,走完了一个学生必经的“涅磐”。深切感受到昆明植物所特别是开放室集体的求真务实、敢为人先、良好学风、人文关怀,充分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无穷乐趣,加上药大校园文化的熏陶,使我坚定了走科研之路。毕业后回到昆植所周老师组上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便结束学生生活留所开始了当先生的经历。

二、时代造就年轻的先生

1996年初留所工作时,允许我独立建研究组,分了办公室和实验室,参与国际合作研究。当时物资供应条件不好,筹建实验室的许多东西都要自己调研、定购、采买、验收,花费了不少精力。实验室建立后又面临招人,开展工作,完成任务。工作中有时也得到一些老师指点,但大多时间是自己不断摸索、学习、提高,过程相当艰辛。随着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启动和推进,人员的不断增加,研究方向的不断凝炼,工作压力的逐渐加码,组织能力和研究水平的逐渐提高,逐渐完成了从学生到先生的角色转换。30多岁破格当了教授,培养30多名研究生。研究领域从植物化学延伸至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设计,兴趣分子研究从化学发现深入到功能认识,形成了围绕环肽分子结构与功能,在发现、活性与机制、设计三个研究方向,由3位年青博士为主的一支充满活力的20余人队伍。从学生到先生角色转换的艰难心路历程仍时常浮现于脑海中,真正体会“科海无涯苦作舟”,“经历就是一种财富”,“学会欣赏磨难”,“好好做人,用心做事”,“以身作则”,“教学互长”,“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天时地利人和”等说法中深深的内涵。回想这一切,对培养、伴我成长的所内、所外的人与事心存感激,也为当初的选择和一直的努力感到欣慰,身逢盛世,较早圆了当先生的梦,正是这一切使我拥有了不悔的昨天、奋斗的今天和希望的明天。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