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散文欣赏
神圣的职责 庄严的使命:我当人大代表的体会
  文章来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作者 周浙昆 发布时间:2010-05-14 【字号: 小  中  大   

当得知当选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但是随之而来的确是不安。在我国能够当选全国人大代表非常不易,作为一名代表我是否能够代表好身后成千上万的人民大众的利益?全国人大代表是国家最高权利机关的组成人员,我能否履行好这个神圣的职责?我就是怀着这种激动和不安的心情参加了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看过国家总理向代表做工作报告并请代表审议,看到国家领导人从代表的选举中产生;看到政府的预算、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被大会批准,一府两院的领导在会上认真听取代表的意见;看到代表提出的议案被采纳,进入国家的立法程序,建议被采纳,成为国家或某个部门的政策;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履行好“代表”这个神圣的职责。

我国的宪法赋予全国人大代表审议权、提案权、表决权、询问权和质询权、选举权、罢免权,建议权和批评权。要履行好这些权力,除了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外,还要熟悉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熟悉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社情民意。提出建议是代表履职的重要方式,要真正依法行使代表的职权,履行代表的义务,发挥代表的作用,就是要在提高建议质量上下工夫,提出高质量的建议。记得刚当上代表那会儿,我连提案、议案和建议都分不清。第一次会议以后,我充分利用各种学习培训机会和业余时间,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宪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人大制度理论和人大工作业务知识,了解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参加省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代表履职培训。积极参加省人大组织的全国人大代表的专题调研和视察。通过学习和调研,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提高了履职能力,当了四年的代表,仿佛是又上了一次大学。

在第一次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由于没有完全进入到全国人大代表这个角色,对代表的权力和义务没有充分的了解。在会议上知道代表还有提出建议的权力时,仅凭自己平时的感受提出了几项建议,有的建议完全属于代转别人的意见,提出的问题自己并不了解和熟悉。现在回头看当时所提建议针对性不强,有些问题要解决没有可操作性,有些问题国家有关部门早有考虑,甚至是已经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是一些局部的小问题。当时所提的建议,没有一项建议被列入A类的(即所提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即便如此,我在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所有建议,有关部门都给了认真的答复和耐心的说明。看到这些答复,我认识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及政府相关部门对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都非常重视,作为代表要非常珍惜这个权力,运用好手中的权力,即不能浪费,也不能滥用。

怎样才能用代表的这个建议权,我的体会是提出建议要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所提的问题要做深入的调查研究,要了解政府对这些问题做了那些工作,还存在的那些问题等等。五年来经过不断的学习,我增强了做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提出的建议质量逐年提高。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十、一五规划都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作为了一项基本国策。针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垃圾处理都比较粗放,我提出了“关于尽快在全国范围实行垃圾分类处理的建议”。上学贵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国家助学贷款受贷面较底,贷款收回困难等问题,我提出了“关于鼓励大学生勤工俭学多渠道解决上学贵的建议”,建议学校组织学生勤工俭学,将学校的临时工岗位,优先安排给愿意勤工俭学的大学生。这两项建议都是社会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分别得到了国家建设部和教育部的采纳。新农村的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我积极参加云南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调研,深入到农村了解云南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在调研中,得到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我发现沼气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在农村深受广大农民欢迎。沼气不仅解决了农民烧火做饭的问题,农民不再上山砍伐森林,植被得到了保护,而且沼气的建设改变了农民多年的生活习惯,使用沼气的乡村卫生状况都比较好。在农村发展沼气能够和保护环境,退耕还林,发展生态农业以及促进农村村容村貌整洁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着力点。但是目前农村沼气建设中,存在着投入总量不足,多头管理,补助偏低等问题,于是我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我提出“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快农村沼气推广应用的建议”。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3月27日召开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建议交办会上,“关于加强农村沼气建设”成为2007年重点办理的建议之一。同样是根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我还提出了“关于增加西部农村教育投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关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立农村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建议”。这些建议都是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经过认真调研而提出来的。

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了全国人大代表既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又是联系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人民大众的天然纽带。体察民情反映民意,把社情民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用建议的形式反映出来也是人大代表的职责。如何履行好这个职责,作为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我就生活在人民大众中,是老百姓中的一员。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到边远地方进行野外工作,对于城市和农村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平时都有一定的了解。当选代表以后,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就会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机会去了解群众的想法和需求。作为代表不仅要传达民意,要把老百姓的合理诉求带到大会堂去,同时也要把大会堂的声音传达给老百姓。每次人代会之后,我都向所在单位的广大科研工作者传达大会的精神。两会早也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电视、报纸、网络各种媒体都对大会做了全方位的报道。但是我根据自己参加大会的亲身经历,近距离和国家领导人接触的感受,讲自己参加大会的体会,传播大会堂的声音,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会后有些科研人员给我说:“我们每天看电视,对大会也有一定的了解,听你讲来,就像自己亲临了会议一样,你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权力是如何在运行的”。通过这些活动,更加密切了我和群众的联系。我还通过所里的网络,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有很多职工和研究生在每次全国人大会议召开之前,都会主动向我提供一些建议,平时也都愿意把他们关心的问题向我诉说。记得十届第二次会议前,有个研究生给我发邮件时说;“她来自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她深切地感到,农民辛苦了一辈子,老了除了靠子女以外没有任何的保障,农民一生病也犯愁。她特别希望,有一天农民也能和城里人一样,年老后能够拿到养老金,生病了能够有医疗保险”。这个问题涉及面比较广,由于没有做过深入的调研,在会上我没有贸然提出这方面的建议,但是始终把这件事记在心上,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了这些问题,会后向这位研究生做了解释,我更高兴的是她提出这些问题,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得到了合理的解决。

利用建议反映社情民意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次昆明机床厂一位退休的工程师专门来听我传达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精神,会后专门找我反映他们退休养老金偏低。原电力勘测设计院的退休职工也找到我反映他们退休的相关政策没有得到落实的问题。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和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收入差别较大,昆明机床厂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级有贡献的高级工程师,每月退休养老金不到800元,而同样级别的国家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退休金要高得多。我所在的昆明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的津贴和补助加起来,都超过了800元。我认为这些退休的工程师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如今他们却没有能够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此类情形长期下去势必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为了消除不和谐的因素,我把他们写给我的信转给了有关部门。结果信访部门经过调查后,给以了认真答复。2006年,国家给全国退休职工都增加了退休金,我清楚地知道,这和我的建议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这些退休工程师还是专门到我办公室再三表示了感谢。我为原电力勘测设计院的退休职工反映的问题得到部分解决以后该系统8000多名职工给我写了感谢信,还送来一幅“人民的好代表”的锦旗。我向这些退休职工解释,并不是我为大家解决了什么问题,我只是把大家的诉求传达到了有关部门。通过这件事,我越发感觉到全国人大代表这付沉甸甸的担子。

我国的各级人大代表都是兼职代表。作为一名科技人员,平时的科研任务十分繁重。有很多人问我,你做代表是否对你的科研工作有影响?我每年履行代表职务的时间不少于1个月,这种影响是存在的。科学研究是一场残酷的竞赛,每一分,每一秒对科研人员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当代表以来,在代表工作和本职工作发生冲突的时候,我都是选择了以代表工作为主。全国人大代表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当选了代表首先要履行好代表这个神圣的职责,不能辜负了人民的重托。四年来,我参加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全国人大代表参加的所有调研和视察,认真履行了代表的职责。人大的工作计划性都比较强,工作都能提前安排,而我的科研工作时间安排上又有较大的弹性。五年来无论是开会还是视察,我都随身带着计算机,有空的时候就做自己的研究工作。平时则利用周末和晚上把参加会议和视察的时间补回来。做代表五年来,我发表了37篇学术论文,其中有18篇还是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参加编撰了四部专著;获得了两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培养了6名博士研究生;在履行好代表工作的同时,研究工作没有受到大的影响。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