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玉米南方锈病是专性活体寄生真菌——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引发的远距离气传性病害。由于缺乏系统的地理分布数据及种群遗传数据,该病原菌的迁移路径、毒性演化机制及传播来源尚不明晰。
近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团队,联合泰国、菲律宾、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科研机构,揭示了多堆柄锈菌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遗传多样性特征、毒性演化机制及区域传播规律,为玉米锈病防控提供了科学支撑。
研究团队采用“田间转录组”测序技术,并基于P. polysora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和玉米B73参考基因组,在田间转录组数据中同时解析了病原菌的遗传变异与寄主的抗性反应,为大规模跨境病害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团队通过整合基因流分析与气流轨迹模拟,揭示了寄主选择在本地谱系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了中国北方病害流行主要受国内菌源影响,而非持续的境外输入。团队进一步聚焦病原菌关键毒性因子,发现约18%的效应子具有谱系特异性,其中AvrRppC具有最强正选择信号,并演化出17种不同等位基因型。同时,研究显示,菲律宾吕宋岛发现的高分化谱系PH1携带全新AvrRppC等位基因型,可克服抗性品种RppC的抗性,对邻近地区构成潜在的输入威胁。
这一研究回溯了P. polysora的全球入侵历史,为学界理解P. polysora全球传播历史提供了更完整的视角。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分子植物病理学》(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联合研究合作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计划等的支持。

多堆柄锈菌全球传播历史、谱系分化及AvrRppC毒性变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