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细胞内免疫受体NLRs是动植物先天免疫的核心组成成分。在动物中,NLRs通过组装炎症小体来激活caspase蛋白酶,进而切割活化促炎细胞因子,引发炎症反应。植物虽然不编码caspase蛋白酶,但拥有在结构和功能上与之类似的蛋白酶metacaspases (MCs)。然而,学界对MCs在植物免疫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NLR信号通路互作与调控关系尚不明晰。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叶健团队,首次揭示了在高等植物中,metacaspase 4(MC4)蛋白酶能够特异识别并精确切割Bcl-2-associated athanogene 3(BAG3),且切割过程诱导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进而启动植物抗病毒免疫反应。这一发现深化了学界对动植物趋同免疫进化机制的理解,为培育具有抗病毒能力作物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
双生病毒作为植物病毒中种类最庞大的类群,可侵染番茄、棉花、玉米、大豆、木薯及小麦等重要粮食和经济作物,对粮食安全和生物安全构成持续威胁。研究团队发现,MC4在感知双生病毒侵染后,表达水平被显著诱导上调,MC4自激活后,介导BAG3蛋白在第122位精氨酸处发生切割,释放BAG3的N端功能结构域(BAG3-N),从而解除BAG3自抑制状态。进而BAG3-N发生多聚化,形成多聚体并定位至细胞膜,最终引发细胞死亡,从而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与增殖。研究进一步发现,在茄科植物中,辅助型免疫受体NRC2和NRC3可同MC4-BAG3免疫模块发生互作,严谨调控植物胞内免疫。同时,在植物从低等类群向高等植物进化过程中,BAG3蛋白第50位氨基酸被逐渐选择稳定保留为对其多聚体化至关重要的赖氨酸,赋予了BAG3诱导细胞死亡的能力,成为其抗病毒功能的重要分子基础。另一方面,双生病毒中最保守的复制相关蛋白Rep可特异性结合BAG3-N,进而实现免疫逃逸,增强其在宿主细胞内的存活能力与感染进程。
该研究发现了高等植物中BAG3是衔接上游MCs激活与下游抗病毒防御的保守免疫调控因子,为抗病作物分子设计与培育提供了新策略和新的分子靶标。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
MC4-BAG3调控植物抗病毒免疫机制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