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研进展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固-固界面接触研究获进展

2025-10-09 物理研究所
【字体:

语音播报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具有高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双重优势潜力,被视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制造”和“运行”分别要经历“高”和“低”两种压力,在高压力下金属锂发生蠕变易引发电池短路,而在低压力下固-固界面会接触不良,金属锂负极本身的体积效应严重,循环中界面劣化问题严重。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团队等,开发出拓扑强化负极(TFA),实现宽压力耐受低体积效应金属锂负极。TFA由三维纤维状Li5B4骨架和60%金属锂组成,Li5B4骨架形成快速锂扩散路径,将表面锂“沉积/剥离”过程变成沿亲锂骨架的锂扩散输运行为。TFA体积变化率仅为金属锂负极的40%,耐受压力范围拓宽至0至50 MPa。TFA对称电池临界电流密度提升至5.8 mA cm-2。相关成果发表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

固体电解质/负极间的固-固界面间隙会引发锂枝晶生长,危害电池循环与安全。物理所科研人员等,改变压力维系固-固接触方案,提出“动态自适应界面”(DAI)。团队在硫化物电解质(Li3.2PS4I0.2)中预置可迁移碘离子,在电场下原位形成微米级LiI层。界面层起始终动态维系界面紧密接触并兼具离子传输能力。联合TFA与DAI两项技术,团队实现零外压全固态金属锂软包电池稳定循环。该工作是全固态金属锂电池迈向实用化的关键一步,为设计下一代钠、钾等固态电池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作为编辑推荐文章,发表在《自然-可持续发展》(Nature Sustainability)上。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相关项目等的支持。

TFA联合DAI实现全固态金属锂电池零压力工作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