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基因组压缩与动态调控是生命体共通的科学问题。细菌缺乏真核生物核小体结构,依赖H-NS等核结合蛋白实现基因组的压缩与调控功能。H-NS可沉默原噬菌体、毒力岛等外来基因元件,维持基因组稳定性。此前研究发现,细菌能在特定环境下解除H-NS的沉默并激活外源基因表达,这一过程是细菌环境适应的关键过程。但细菌宿主如何感应外界环境变化,通过H-NS实现对外来基因元件的精准调控,是领域内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晓雪团队,梳理了细菌类组蛋白H-NS的多种翻译后修饰模式,提出这些修饰模式构成“细菌类组蛋白密码”,揭示了H-NS通过翻译后修饰驱动细菌基因组进化的精密机制。
研究团队整合了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希瓦氏菌和杀鱼爱德华氏菌等多物种证据,阐释了H-NS蛋白通过其不同结构域发生多种翻译后修饰,以调控其沉默功能。具体而言,N端修饰通过调整H-NS的聚合状态,掌控基因沉默的开关;中间柔性连接区的修饰能够重塑电荷分布;C端修饰则直接改变其对高AT含量DNA的结合能力。
翻译后修饰是拮抗H-NS沉默的关键机制,与已知的抗沉默蛋白、小分子代谢物及蛋白酶解等途径协同作用。通过感知环境信号、传导调控指令,最终实现表型输出,助力细菌利用外源基因增强环境适应性。
研究进一步提出,外源基因常编码修饰酶或抗沉默蛋白,在激活条件下解除H-NS介导的基因沉默。这一由外来元件参与的主动“转录解抑制”过程,体现了细菌与外来基因元件间的竞争与协作关系,是认识微生物中水平基因转移的重要视角。
该研究为理解细菌环境适应、致病机制,以及开发新型抗菌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上。
H-NS沉默外源基因表达与翻译后修饰介导抗沉默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