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研进展

研究发现高镍锂电池热失控“真凶”

2025-08-20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字体:

语音播报

随着电动汽车与储能产业的发展,市场对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需求持续攀升。在众多正极材料中,高镍层状材料因高比容量、良好倍率性能和较低成本,成为当前商业化的主流选择。然而,伴随能量密度提升而来的严重安全隐患特别是热失控风险,成为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瓶颈。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科研团队致力于高比能、高安全电池体系的设计,前期通过表征设备及研究方法的创新,阐述了电池热失控过程中负极界面产气及气体串扰行为,揭示了负极产氢及其穿梭反应对电池放热反应的影响机制。

在电池热失控过程中,除了负极,高镍正极对电池热失控也具有重要影响。前期研究表明,在热失控过程中,正极引发的放热链式反应主要通过两条路径:一是体相结构失稳与氧释放,二是表界面副反应加剧。为提升电池安全性,是优先优化材料体相结构稳定性还是抑制界面副反应,这一相互交织的难题亟待破解。

近期,研究团队对比不同镍含量电池在循环老化前后的热失控行为,并结合多种原位-非原位测试手段,通过材料-界面-电池多尺度表征技术,定量分析热失控不同阶段的界面反应及正极材料相变释氧主导作用,揭示了高镍电池体系中热失控由正极/电解液界面放热反应主导而非传统认为的氧释放,在中低镍电池中晶格氧释放及后续反应是热失控的关键驱动因素。

进一步,科研团队探讨了高镍体系中界面反应引发的热失效机制,通过原子层面的实验表征结合仿真模拟,揭示了正极/电解液界面的恶性循环路径——材料各向异性体积变化与H2-H3相变诱发裂纹→加速电解液渗透→副反应产气→气体压力助推裂纹扩展→进一步加剧反应。这种自加速的“反应-产气-开裂”恶性循环导致不可控的级联热失控。

该研究建立微观结构失效与宏观热失控行为的定量关联,为高镍电池安全设计指明了方向:对于超高镍体系,需重点阻断界面反应链,如强化界面包覆、开发耐氧化电解液;对于中低镍体系,应着力提升体相结构稳定性,如梯度掺杂、单晶化。这一发现打破了“体相优先”的传统思维定式,有望推动新一代动力电池在能量密度与安全性双重指标上实现跃升。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能源与环境科学》(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

论文链接

高镍电池热失控过程正极/电解液界面的电化学–热–力多尺度反应演化机制示意图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