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双分子亲核取代(SN2)反应与羟醛缩合反应是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合成中的核心反应类型。然而,他们的反应机制具有根本性的差异。自然界分别进化出了专一的酶家族催化这两类反应,即催化羟醛缩合的醛缩酶和催化SN2途径的甲基转移酶等类似酶。在此之前,尚未有研究报道醛缩酶能催化SN2取代反应。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廖苍松、副研究员张睿团队联合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盛翔,首次报道了利用醛缩酶催化SN2取代反应一步高效高选择性合成复杂非天然氨基酸。这一全新催化活性利用易得的卤代α-羰基化合物,实现了甘氨酸分子中sp³杂化Cα–H的不对称烷基化反应。同时,研究通过机理研究与理论计算分析,阐明了酶的活性位点如何精确调控底物的空间构型,使其有利于形成SN2反应过渡态。进一步,研究人员开发了碘化物辅助的Finkelstein反应策略,以显著提升反应的转化效率。
研究显示,该研究开发的生物催化平台为高效制备种类繁多、具有高对映体纯度的非天然α-氨基酸提供了途径,其最高收率可达95%,并实现了e.r. > 99:1的立体控制。同时,研究利用全细胞催化实现了KMO抑制剂m-NBA和FCE2883A等生物活性分子的10克级高效制备。
这一研究拓展了醛缩酶催化功能范围,突显了醛缩酶催化的非天然反应在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潜力。
相关研究成果以Bimolecular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SN2) Reaction Catalyzed by L-Threonine Aldolase为题,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的支持。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