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林隽团队通过二维(2D)与二维半(2.5D)磁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深入研究了快速膨胀等离子体驱动下的磁重联过程,揭示了其精细结构和物理机制。
研究人员重点考察了通量堆积型、Sonnerup型以及混合型三种重联模式,这些模式源于重联入流区域气体压强和磁场强度差异。模拟结果显示,Spitzer扩散区并非简单的X点结构,而是呈现为细长形的电流片,且电流片两端各产生了两对慢模激波(SS),进而构成分隔磁重联入流区与出流区的边界。
进一步,研究人员分析发现,在远离Spitzer扩散区的区域,即两组旋转间断面(RD)位于慢模激波的内侧,形成了SS/RD组合结构。同时,旋转间断面使重联出流区内的磁场方向发生反转,并在该区域形成了独特的W-形磁场位型。模拟结果表明,磁场旋转并非由中间波引起,且慢模激波位于旋转间断面外侧,这与Priest的理论预期相符,但与Petschek&Thorne以及Vasyliunas的经典模型存在明显差异。
这一研究通过数值实验方法,揭示了快速驱动磁重联的精细物理过程,深化了学界对这一基本物理过程的理解。同时,该研究对解释实验室、太阳及空间等离子体中爆发性能量释放现象具有理论意义。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云南省的支持。
(a) Vasyliunas探讨的磁场(实线)与波(虚线)的配置;(b)数值模拟中电流片和慢模激波附近的磁力线分布形成了独特的W-形磁场位型;(c)W-形磁场位型区域的等离子体密度;(d)电流密度z分量及磁场的分布;(e)和(f)分别为模拟结果中沿y=2.3和y=3各个物理量的跳变情况,表明在y=3处,慢模激波内侧出现了旋转间断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