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研进展

兰州化物所界面摩擦电荷控制与利用研究获系列进展

2024-07-29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字体:

语音播报

界面摩擦电荷的有效控制与利用是摩擦电器件以及新型传感技术的重要基础。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润滑材料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道爱团队在摩擦电荷存储/耗散的调控及其应用等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摩擦起电过程中产生的电荷会瞬时存储在电介质表面,进而被两种不同类型的陷阱(浅陷阱和深陷阱)捕获。其中,浅陷阱中的电荷容易逸出,优先耗散到环境中,而深陷阱中的电荷则因为极难逸出,可长期储存。因此,影响摩擦层电荷耗散率的关键因素是陷阱捕获电荷和被捕获电荷的逃逸能力。基于此,该团队通过系统研究,揭示了载流子深陷阱在摩擦电荷存储中的机制,通过分子自组装技术在织物摩擦层界面构建载流子深陷阱的方式增加TENG的电输出,将该织物TENG用于物联网可穿戴电子设备的电源模块,实现了对机械运动的稳定控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2024,2303389)上。

近日,研究团队与新加坡科学技术研究局的科研人员合作,在界面电荷利用方面取得新突破,利用单原子铜锚定的聚合物碳氮化物催化剂和季铵化纤维素纳米纤维,成功实现了接触电催化CO2还原,生成CO的法拉第效率达到96.24 %。季铵化纤维素纳米纤维由于含丰富的羟基,可在高湿度环境中与水分子形成氢键,固定水分子并参与接触带电并发生氧化反应,导致氧气和质子的产生,参与触电催化CO2还原过程。这种方法在低浓度CO2环境中能高效地将其转化为CO,为减少大气CO2排放和推进化学可持续性策略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2024,15,5913)上。

上述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甘肃省重大专项等的支持。

PET织物中构建深层陷阱的策略

接触电催化CO2还原策略

打印 责任编辑:任霄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