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微塑料(MPs)在近海环境中的垂直输运机制尚未阐明。成体牡蛎每小时能够过滤5-25升海水,可以充当天然的生物过滤器,这使其能够接触到环境中大量的MPs颗粒。有研究发现,双壳贝类如贻贝等具有沉降MPs的能力,但实际检测到生物沉降的MPs数量较少。这是由于传统检测方法忽略了大量的小粒径MPs。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近海环境生态学与生境调控团队利用MPs定量的新方法——激光红外成像系统,探讨了近海养殖牡蛎在微塑料垂直输运过程中的作用。
该团队以长牡蛎为研究对象,利用自制沉积物捕集器原位收集了长牡蛎产生的生物沉积物(空壳牡蛎设为对照)。结果发现,生物沉降组中MPs丰度高于对照组,表明长牡蛎具有极强的生物沉降能力。研究鉴定出19种MPs聚合物。其中,生物沉降组有19种,对照组和海水组均有12种。粒径小于50 μm的MPs在所有鉴定的MPs样品中占主要地位,分别占海水组、对照组和生物沉积组的85.17%、81.95%和79.12%;聚合物类型为PE、PET、PU和PVA的MPs具有相似的粒径特性。计算显示,养殖成体长牡蛎每个个体平均每天沉降的MPs数量为15.88个;Mantel检验结果显示,养殖长牡蛎摄入MPs的粒径与MPs的聚合物类型之间没有相关性。研究发现,养殖牡蛎对近海水体中小粒径MPs具有较强的沉降能力,大面积牡蛎养殖活动能够改变近海环境中MPs的输运和最终命运。上述研究为揭示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输运机制提出了新认知。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的支持。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