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研进展

版纳植物园揭示印缅区植物类群的东-西遗传分化格局

2023-06-28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字体:

语音播报

印缅区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复杂的地质气候历史,以及多样的地形地貌,可能是该地区形成生物多样性和高特有性的重要原因,并影响着生物类群的地理分布格局。然而,目前对印缅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研究较少,生物类群的遗传结构、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尚不清楚。

对叶榕和异形花榕为榕属中的两种近缘雌雄异株小乔木,对叶榕广布于从印度至澳洲的热带地区,异形花榕分布于我国西南至中南半岛地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协同进化研究组团队通过广泛的种群采样,对两种榕树在印缅区的遗传多样性分布格局和谱系地理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两种榕树在印缅区均呈现出明显的东-西遗传分化格局,在中南半岛北部山区的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但因花粉和种子传播媒介和距离的不同,也导致两种榕树植物存在谱系地理结构的种间差异。该地区典型的季风气候和南北走向山脉,及因此引起的降水从沿海向内陆的逐步减少等,可能是形成植物类群东-西遗传分化格局的重要原因。该研究揭示了印缅区植物类群存在东-西遗传分化格局,对认识印缅区植物类群的生物多样性分布和形成机制颇具价值。 

相关研究成果以East—West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cross the Indo-Burma hotspot: evidence from two closely related dioecious figs为题,发表在BMC Plant Bi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和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的支持

论文链接

图1.对叶榕(a,b)和异形花榕(c,d)

图2.对叶榕和异形花榕在印缅区呈现东-西遗传分化格局

打印 责任编辑:梁春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