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小环分子由于平面性、相对较短的环内碳碳(杂原子)键、显著的π键性质以及较短和较强的碳氢键等特点,在合成化学和药物化学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其中,张力(杂)环烷醇更是受到关注。然而,该类化合物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合成缺少通用方法。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与选择性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徐森苗团队(有机硼催化组)致力于过渡金属催化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碳氢键硼化反应研究。该团队通过发展新策略,实现了烯烃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硼氢化反应(Chem. Sci.、Angew. Chem. Int. Ed.);发展了一类以1,2-二苯基乙二胺为手性骨架、具有强σ给电子能力的新型手性双齿硼基配体(CBL),能够在温和条件下加速过渡金属对惰性C-H键的化学、区域和立体选择性氧化加成,实现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不对称C-H键硼化反应(J. Am. Chem. Soc.、Chin. J. Chem.、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ngew. Chem. Int. Ed.、ACS Catal.、Angew. Chem. Int. Ed.、Angew. Chem. Int. Ed.)。上述工作为手性分子的快速合成提供了原子和步骤经济的新方法。
近日,该团队针对(杂)环烷醇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合成问题,利用金刚烷取代的手性CBL,分别实现了(杂)环烷醇类化合物的去对称化、动力学拆分和次甲基的C-H键硼化,为多取代(杂)环烷醇类化合物制备提供了新方法(如图)。此外,该方法可实现克级放大,产物中的C-B键可方便转化为其他官能团。
相关研究成果以Site- and Stereoselective C(sp3)-H Borylation of Strained (Hetero)Cycloalkanols Enabled by Iridium Catalysis为题,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CBL/Ir催化(杂)环烷醇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C-H键硼化反应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