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近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二涛团队等在New Phytologist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 PHR-regulated receptor-like kinase, OsADK1 is required for mycorrhizal symbiosis and phosphate starvation respons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OsPHR-OsADK1模块调控菌根共生和磷信号响应的分子机制。
80%以上的植物可以与菌根真菌形成共生,从而高效获取磷、氮等营养元素,植物则以脂肪酸形式提供给菌根真菌碳源营养(Wang et al., 2017 Molecular Plant; Jiang et al., 2017 Science)。2021年,王二涛团队发现以OsPHRs为中心的调控网络是菌根共生“自我调节”的分子基础,并鉴定了多个已被报道的菌根共生关键基因受OsPHR2的直接调控(Shi et al., 2021 Cell)。而在菌根共生中是否还有其他基因受OsPHRs调控并在菌根共生中发挥重要作用还不清楚。
研究人员通过对菌根定殖和非定殖的野生型水稻和Osphr1/2-1/3三突变体进行RNA-seq分析,并通过DAP-seq技术鉴定OsPHR2结合基因组上的顺式作用元件,发现了520个OsPHR2直接靶标基因,包括382个上调基因和138个下调基因。其中19个基因此前已被报道受菌根共生诱导或调控菌根共生,包括独脚金内酯生物合成基因CCD7和CCD8a,转录因子CYCLOPS和WRI5a,脂质生物合成基因FatM和RAM2,以及转运蛋白基因AMT3;1和NPF4.5(图1)。
研究人员还发现受体激酶Arbuscle Development Kinase 1 (OsADK1)是OsPHR1/2/3的直接靶基因。进一步分析发现,OsADK1在菌根共生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与野生型相比,Osadk1突变株显示出菌根定殖的显著降低,并且丛枝结构不能发育完整(图2)。这些结果表明,OsADK1是菌根真菌侵染和丛枝结构发育所必需的。此外,水培实验还显示OsADK1可能参与了植物的磷饥饿响应。
综上所述,该研究结果验证了OsPHR1/2/3是菌根共生的关键调控因子,并发现了一个新的RLK参与菌根共生和植物磷信号响应。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青年基础研究项目、中科院战略重点研究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持。
图1 RNA-seq和DAP-seq鉴定OsPHR2直接调控的靶基因
图2 OsADK1是菌根真菌侵染和丛枝结构发育所必需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