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进展
心理所发现航天复杂任务与应急条件下人的决策特征
  文章来源:心理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4-10-10 【字号: 小  中  大   

  科技进步正在把“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一个个古老神话变成现实。然而,据新闻媒体报道,阿波罗11号登月最后7分钟时5个程序指示灯熄灭,神舟七号在执行空间行走任务时出现火警误报。由此可见,太空任务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在紧急状况下进行正确决策对成功完成太空任务十分关键。 

  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李纾研究员作为课题负责人参与了科技部“973”项目“面向长期空间飞行的航天员作业能力变化规律及机制研究”课题“航天复杂任务与应急条件下人的决策特征及其机制”研究。其带领的研究团队经过四年的努力,已取得若干进展。近期Science出版社出版了主题为《太空工作绩效:中国航空学进展》(Human Performance in Space: advancing astronautics Research in China)的论文册,李纾研究组著文总结了他们有关空间风险决策方面的研究发现。 

  在过去十几年,李纾研究组设计了一系列行为和神经科学实验,对当前占主流地位的风险决策理论——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进行了质疑。预期理论认为,人们的风险偏好选择是一个权重和加和的过程,即对主观效用(而非客观结果)用权重函数(而非客观概率)进行权重后加和,选取预期效用最大的选项(方案)。而李纾研究组从对概率函数、权重、加和过程一直到最大化过程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人们的风险偏好不能为这些过程所表征。 

  这四年来,李纾研究组把风险研究从地球拓展到了太空环境,检验了45-6度头低位卧床(模拟微重力)对口头报告的危急情况严重性评价的影响。他们发现,相对于从严重到轻微描述的顺序,以相反顺序描述的场景被判断为严重程度更高,即呈现近因效应。并且这种效应不随被试在模拟微重力环境的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这些发现同在地球环境中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也意味着当前运用于地球任务上的信息设计原则同样可以应用到太空任务中。 

  李纾研究组检验了45-6度头低位卧床对风险行为以及相应的神经基础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卧床对被试的风险行为没有影响,但是,被试的腹侧前额叶皮层(VMPFC)在卧床后负激活程度下降。并且,相比于在卧床之前,被试获得收益相对于损失时该区域有显著激活差异,在卧床之后,这种差异消失了。由于VMPFC在价值计算中的作用,因而研究结果提示,在卧床之后,被试的价值计算程度可能会下降。 

  文章最后认为,研究太空及模拟微重力下的风险决策不仅可以为甄选和培训宇航员提供依据,并且有助于探明与长期运动受限状况(比如病人长期卧床)有关的认知功能受损的潜在机制。

  该研究部分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11CB711000)、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专项研究(KSCX2-EW-J-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09763130084371071150)支持。

  论文信息:Rao, L., Jiang, C., Liang, Z., Zhou, Y., & Li, S. (2014). High-risk decision-making in space. In Human Performance in Space: Advancing Astronautics Research in China (pp. 38-39). Washington, DC: Science/AAAS.

    相关链接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