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进展
上海生科院揭示负调控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新机制
  文章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4-04-11 【字号: 小  中  大   

  4月11日,国际学术期刊《免疫》(IMMUNIT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谢东研究组的题为Recruitment of Phosphatase PP2A by RACK1 Adaptor Protein Deactivates Transcription Factor IRF3 and Limits Type I Interferon Signaling 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工作揭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负调控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新机制。

  I型干扰素(type I interferon) 通路是天然免疫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机体控制并清除病原体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IRF3是I型干扰素通路的关键转录因子。IRF3活化的分子机制已经研究得比较清楚,但是对其相应的失活机制仍知之甚少,目前公认的负调控IRF3的主要机制是病毒感染引起的IRF3蛋白降解。

  上海生科院营养所博士研究生龙凌云和副研究员邓跃臻等在谢东研究员的指导下,发现宿主细胞在受到LPS、polyI:C和低剂量的病毒感染刺激时,会启动一种新的机制——通过去磷酸化(而不是降解)IRF3而使其失活,而只有高剂量的病毒感染才会引起IRF3的降解。进一步研究证明在该过程中,磷脂酶PP2A在接头蛋白RACK1的介导下,特异性地对IRF3和IRF7进行去磷酸化修饰;PP2A基因敲除的小鼠在受到VSV病毒感染时,产生出更多的I型干扰素,使其在遭受致死剂量的VSV攻击时,死亡率大幅下降。该研究首次揭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IRF3失活的新机制,为整个干扰素调节因子超家族(IRF)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I型干扰素紊乱相关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败血症等)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该项研究工作得到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经费支持。

 

负调控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新机制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