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进展
生化与细胞所发现负性调控I型干扰素产生的新分子NMI
  文章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3-08-23 【字号: 小  中  大   

  816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y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孙兵研究组题为Negative Regulation of Nmi on Virus-Triggered Type I IFN Production by Targeting IRF7的研究论文。报道了病毒诱导的分子NMIN-Myc and STATs interactor)可以促进IRF7泛素化,通过蛋白酶体途径降解,从而抑制宿主细胞的抗病毒反应,是一个病毒介导的免疫反应负性调控蛋白。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以后,可以诱发抗病毒免疫反应。宿主细胞的模式识别分子RIG-IMDA-5可以识别胞内的病毒RNA。通过接头分子VISA(也称为MAVSIPS-1Cardif)引发下游信号分子信号传递,促进转录因子IRF3/IRF7NF-kB的激活,进而诱导I型干扰素和炎性因子的产生,其中IRF7是诱导I型干扰素产生的关键性转录因子之一。 

  孙兵研究组博士生王洁、杨波等发现NMI分子可以负性调控病毒诱导的I型干扰素产生。Sendai virus感染细胞后,NMI分子被诱导表达,NMI可以作用于IRF7并促进IRF7K48位泛素化以及蛋白酶体途径降解。体外过表达NMI可以抑制IFN-a/b的表达,而下调NMI则促进IFN-a/b的表达。进一步在NMI转基因小鼠身上感染Sendai virus,其肺部的IFN-a/b表达明显降低。 

  I型干扰素在抗病毒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而它的表达又是受到精细的调控,过度表达将造成机体损害。该研究揭示了一种新的抗病毒反应调控和保持免疫平衡的机制。 

  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国家基金委的资助。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