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合作羊八井ARGO实验2007至2008年度双边会议”于日前在北京召开。会议报告了覆盖探测器运行、探测器刻度、数据重建与月影、宇宙线物理、γ射线天文、γ暴等领域的进展。
ARGO实验中央地毯式探测器于2006年6月投入正式运行,西藏雪域高原恶劣的自然条件给运行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针对野外台站难以配备全面技术力量的问题,中方提出了“利用各种现代通讯手段,以远程监控为主,现场工作人员为辅,专家队伍为后盾”的运行模式。两年来,ARGO实验运行稳定,有效观测时间超过90%,圆满完成了运行任务,并将大批科研技术人员从运行中解放出来。本次会议对此运行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ARGO实验近两年的稳定运行积累了海量高质量的原始数据,合作组开展了大规模的数据重建和分析工作。中方提出的数据重建改进方法有效提高了方向重建精度;宇宙线物理方面通过中意双方的密切合作得出了1013eV能段p-air相互作用截面的初步测量结果;标准烛光Crab的显著水平显示ARGO的灵敏度与预期基本一致;ARGO实验以高显著性观测到Mrk421高态显示其大视场、全天候特点在时变源观测方面的优势;作为卫星观测的补充,合作组及时对ARGO实验单粒子数据进行了分析,迄今虽未发现符合信号,但对SWIFT(多波段快速响应γ爆空间观测站)观测到的在ARGO视场中的40个γ爆给出了流强上限,同时也对触发模式数据进行了相应分析。针对上述科研成果,实验合作组将着手起草多篇科学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