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进展
昆明动物所积极探求滇池治理新思路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7-07-12 【字号: 小  中  大   

    进入夏季,随着气温增高和降雨的减少,昆明滇池蓝藻大量繁殖,并在西南风作用下,聚集在滇池入海口海埂大堤处,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负面社会影响。昆明动物所近日邀请相关科研院所、地方高校生物化学、毒素学、细胞生物学以及藻类学方面的专家,召开了“滇池蓝藻爆发与对策学术研讨会”。试图另辟蹊径,通过不同的方法途径寻找滇池治理的新思路。

    滇池夏季蓝藻发生的现象每年都存在,只是不同年份间发生的程度不一样。现有治理蓝藻爆发的物理打捞、生物化学制剂、生态学方法、分子手段、化学等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在滇池治理工作中使用过。如物理打捞法,2003-2007年间,昆明滇池管理局共计打捞1800多万立方米富藻水;又如生态学方法——环湖湖滨带的治理方面,昆明动物所与世界银行进行的滇池治理项目,也已经建立了一些利用鱼类、贝类,替代竞争藻类等生物防治方法进行湿地恢复工作的样点,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此次研讨会,专家们把讨论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服务地方需求,从生物化学和生态学角度对滇池进行综合治理上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认为,在治理蓝藻爆发工作中,政府应加大投入。在治理方法上,首先要了解蓝藻生活史,确定爆发原因,导致伤害的机理等内容,有选择的针对某个或多个过程,从有特异性专杀生物制剂角度入手,减少治理时对环境的副作用。此外,最近的研究发现菌类大量增长的一个原因是菌类之间有称为“群体感应”的交流方式,菌类在感受到周围个体数量聚集超过一定数量后,会导致群体几何性的增长,而自诱导剂是实现菌类之间相互交流的一个途径。专家建议从切断“群体感应”方面入手,使得菌类之间的交流消失,从而抑制种群数量的爆发。在治理过程中,专家们建议利用研究所自身科研优势来开发利用研究蓝藻的藻毒素和抗菌成份,减少治理成本,使政府在投入和产出方面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