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6月27日讯(记者王学健)6月27日,国防科工委在京组织召开风云二号D星在轨交付仪式。此间,风云二号D星由国防科工委、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生产试验部门正式交付给中国气象局。
2006年12月8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风云二号D星,由该集团运载火箭研究院研制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送入预定轨道。经过半年时间的在轨测试和试运行,卫星整体运行稳定,星地系统协调通畅,所进行的各项技术改进良好,达到了预期目标。
在交付仪式上,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指出,风云二号D星的成功发射,与风云二号C星共同构建了安全可靠的、“互为备份、双星观测”的风云二号业务卫星系统,形成了以卫星为龙头,地面运营服务为支撑,由全国2400多个气象台站、覆盖全国各地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直接广播接收站、DVB广播系统、网络服务系统组成的卫星气象应用业务体系,不仅显著提高了我国卫星气象监测能力,还为国家应急管理、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孙来燕还表示,为确保我国气象卫星提供长期稳定服务,努力实现气象卫星平稳地更新换代,国防科工委将继续推进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科研和生产工作:“十一五”期间,还将发射风云二号E星和两颗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以提高我国卫星气象监测和全球环境观测能力;启动后续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业务卫星立项和研制工作;组织三轴稳定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的技术攻关,开展降雨雷达、大气成分精细观测、空间天气等先进探测技术研究。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表示,加强观测系统能力建设,发展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结合的气候系统综合观测系统,是气象事业发展的一项根本任务,风云卫星必然是这一综合观测系统的主力。目前,风云卫星系列已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了全球业务应用卫星序列,成为全球地球综合观测系统的重要一员,我国也成为全球地球观测组织执委会委员,并担任了全球地球观测组织联合主席,主持全球地球观测系统计划的实施,推动全球地球综合观测系统的建设。
在交付仪式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吴卓、西安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隋起胜与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张文建签署了风云二号D星的交付证书。国家气象中心主任杨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院长袁洁和隋起胜签署了风云二号D星在轨运行支持协议。
本次交付仪式由国防科工委副秘书长胡亚枫主持。国务院应急办公室、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总装备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单位的领导和代表出席了交付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