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进展
化学所在仿生体系分子组装方面取得新进展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7-06-15 【字号: 小  中  大   

    生命体系中诸多基本结构单元在特定的环境下,能自发地进行自组装,形成各种各样的纳米结构。肽基的自组装体系可以作为组织修复的骨架,用于生物工程界面和跨膜离子通道的研究,其在药物、蛋白和基因的传输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下,胶体、界面与化学热力学院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仿生体系的分子组装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工作发表在近期的Angew. Chem. Int. Ed. (2007, 46, 2431-2434)上。

    前期工作中,该研究组利用“微乳法”和“层层组装技术”在仿生膜的分子组装方面取得系列进展(Angew. Chem. Int. Ed. 2001, 40 , 891;ChemBioChem., 2003, 4, 299; ChemPhysChem, 2003, 4, 1355;J. Phys. Chem. B, 2004, 108, 473)。用分子组装的方法和概念,在流体表面或生物基质中,进行仿生物膜结构的有序组装,通过对组装膜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调控,使组装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生物膜的功能。

    在以上工作基础上,研究人员发现阳离子二肽在中性条件下可以自组装成纳米管,通过改变自组装体系的浓度,纳米管能进一步转化为囊泡,利用此转变过程可将寡核苷酸(ss-DNA)通过细胞的吞噬作用携入细胞内,从而实现外缘物质的胞内输送。该研究工作为肽基生物材料在药物传输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图1 肽纳米管载寡核苷酸进行细胞内输送的示意图


    图2 (a) 肽纳米管的SEM 图;TEM 图:(b) 肽纳米管向囊泡转变的中间态,(c) 由纳米管再组装产生的囊泡;(d) 与载有ss-DNA的肽纳米管孵化24h后的HaLa细胞的CLSM图。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