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进展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微生物所重要研究成果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7-05-13 【字号: 小  中  大   

    5月9日,由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刘杏忠与美国Merck公司专家安志强指导的研究小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他们最新的成果论文。该论文描述了一种奇特而鲜为人知的真菌类群——捕食真菌的捕食器官在进化过程中所历经的变化。在此以前,学术界对此一直没有非常明确的结论。
    据悉,子囊菌目圆盘菌纲的部分真菌能够通过特殊的捕食器官来捕食微小的动物。科学家迄今为止,已发现了五种此类真菌的捕食器官,但是它们之间的起源与演化却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结论。刘杏忠、安志强指导的研究生杨颖、杨恩策通过对研究组多年积累的相关菌株的RNA聚合酶第二亚基基因(rpb2)、延伸因子Ⅰα亚基基因(ef1-α)、β微管蛋白基因(bt)和核糖体DNA的ITS区域等四个基因片段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有力地证明了食线虫丝孢菌捕食器官的进化历程。根据捕食机制的不同,原始的捕食结构沿着两条不同的方向分化:一个分支形成了收缩环,另一分支则形成了粘性的捕食器官。在粘性捕食器官中,粘网首先分化出来并保持着一个稳定而温和的进化速率。而粘球类的捕食器官则沿着柄长增长的方向不断进化,并最终形成了非收缩环。分析显示,这些捕食器官仍处于一个快速的进化阶段。真菌捕食器官的进化历程是适者生存的又一个证据。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