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承担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超导高电荷态电子回旋共振(ECR)离子源”通过了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们在审核由中、美、日、俄等4国专家组成的技术测试小组提交的测试报告和用户使用报告以及技术查新报告后,进行了现场考察。
根据技术测试报告提供的数据,目前该离子源产生的16O、40Ar、129Xe、40Ca、58Ni及208Pb等各种高电荷态离子束的电荷态和束流强度,均超过了设计任务书的预期目标;离子源具有代表性的高电荷态离子束流强度如785 eμA O7+、505 eμA Xe20+、306 eμA Xe27+、68 eμA Xe31+、11.9 eμA Xe35+、287 eμA Ca11+、70 eμA Ca16+、2.2 eμA Ca19+、90 eμA Pb30+、38 eμA Pb32+等,是目前国际上同类离子源的最高记录。利用该离子源提供的高电荷态离子束连续进行两周的原子物理实验表明,离子源源体和相关辅助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该超导高电荷态ECR离子源的核心创新点是,采用了不同于传统的ECR离子源的磁体结构,把产生轴向磁镜场的螺线管线包置于径向六极铁的内部,并采用“冷铁”结构,具有适合高电荷态离子产生、约束和引出的三维最小B磁场位形。
该超导ECR离子源的研制成功,能大幅度地提升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的综合性能。该离子源可应用于国内外各种重离子加速器装置,也可单独应用于科学实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鉴定专家们认为,该项目全面完成了项目计划任务书中所规定的各项要求,在高电荷态离子束流强指标方面创造了多项国际记录,是当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高电荷态ECR离子源之一,在高电荷态ECR离子源技术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对ECR离子源技术发展起到引导作用。专家们建议,继续研究离子源的束流品质,并能在更高微波频率如24-28 GHz下进行再调试,进一步提高性能,充分发挥该项目的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