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组对物构所王国富研究员主持的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型光电子功能材料—新型红外非线性光学材料”;张杰研究员主持的重点项目“光调控分子基磁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结构和功能研究”和王元生研究员主持的重点项目“新型氟氧化物玻璃陶瓷激光材料的结构控制与性能研究”进行评审。专家组对项目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表明该所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实力与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王国富研究员及课题组采用分子设计的方法,通过对硼酸盐和铌酸盐的优化组合,合成出一系列硼铌酸盐晶体,发现了3个新型硼铌酸盐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并生长出尺寸18×18×14mm的ALNB晶体和50×30×15mm的KNB晶体。相关研究成果申请了2件专利,其中1件已授权,发表了16篇SCI论文。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发明的硼铌酸盐晶体是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研究领域的一项突破,对发展新型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前景,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张杰研究员及课题组以紫精/联吡啶鎓盐为功能性结构单元,与无机盐及小分子不饱和配合物进行组装,成功合成了光反应活性很高的紫精衍生物,并直接合成了在大气条件下可稳定存在的自由基固体。通过光活性结构单元与无机盐及小分子不饱和配合物进行组装,其中有些组装体为首次合成。利用端基为羧酸的紫精衍生物与小分子配合物进行组装,得到了具有较大孔洞的三维配位聚合物,这些化合物不仅具有光电化学活性和光生自由基活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吸氢能力。得到了首例Fe3+与Mn2+之间存在铁磁相互作用的一维氰根桥连的配合物,发现氢键作用对产生铁磁性偶合具有重要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了12篇SCI论文。专家组认为该项目成果为新型分子基材料及信息存储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应用前景,达到国际同类研究水平。
王元生研究员及课题组针对氟氧化物玻璃陶瓷激光材料的制备技术、结构调控及发光性能优化等内容开展了大量富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对氟氧化物玻璃陶瓷热力学行为和结构转变特性的研究,揭示了纳米晶相的晶化机理与主要控制因素,掌握了热处理条件下玻璃陶瓷结构演变规律,总结了材料光学性能与显微结构的关系。在新材料探索与制备方面,基本实现了对玻璃陶瓷纳米复合结构的控制,获得了系列具有良好光致发光和上转换发光性能的新材料,主要有:含Er:LaF3纳米晶的透明玻璃陶瓷,具有宽的红外发射谱,其1.53微米发射峰半高宽达100纳米,可开发为光纤放大器材料;含Er:CaF2纳米晶的透明玻璃陶瓷,具有强的红光上转换效应,且1.53微米发光量子效率高达98%;含Er:BaF2纳米晶的透明玻璃陶瓷,其1.53微米发光寿命高达13.39毫秒;首次获得含大量Er:NaYF4纳米晶的透明玻璃陶瓷,该材料不仅具有很高的上转换发光效率,而且通过改变稀土掺杂浓度,可基本实现材料红、绿发光强度比的全程调控,在光显示器件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了20多篇SCI论文,申请了5件发明专利。专家组认为该项目的成果对加快我国透明陶瓷激光材料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