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进展
福建物构所非水体系合成新物质获新进展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5-06-29 【字号: 小  中  大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材料合成技术、电子转移和结构调控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分别以Communication和Article形式同时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出版的J. Am. Chem. Soc.上。

    传统的过渡金属无机化合物是采用水溶液反应或水热技术来合成,但这些技术普遍存在骨架离子价态难以调控、容易形成杂质第二相、表面污染物难以彻底清除等缺点,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全新的非水合成路径,进行结构组装和探讨高纯度纳米物质的合成与结构-性能的关系。

    该所的洪茂椿院士率领的课题组通过对有机反应介质进行探索研究,率先在国际上报道了含14V的新团簇结构化合物的合成,并成功地标定了这类新材料的混合价和蓝光性能。这项研究结果的科学意义不仅在于获得了新型团簇结构,而且还在于提供了一条合成功能钒酸盐的新途径,也为开发新型光催化材料和光氧化反应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成果发表在J. Am. Chem. Soc., 2005, 127(24), 8588-8589上。

    另外,李广社研究员和美国Woodfield教授通过合作研究,巧妙地利用醇热解技术成功获得了纯度高、晶体结构单一的锐钛矿TiO2纳米材料。通过精确控制其生长动力学,首次在国际上获得了锐钛矿TiO2纳米材料的晶格尺寸控制和表面水合结构重组的关键技术手段。该发现为先进纳米材料的理性化合成,能带结构加工和物理化学性能的调控提供了新方法,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国际化学界在TiO2锐钛矿纳米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光催化反应机理上的诸多争议。该研究成果发表在J. Am. Chem. Soc., 2005, 127(24), 8659-8666上。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