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艺术复原图展示了一群矮暴龙袭击真正的幼年霸王龙。图片来源:《自然》网站
在恐龙世界的“明星排行榜”上,霸王龙无疑是顶流——体型庞大、咬合力惊人、统治力拉满。但几十年来,古生物学界一直有个“身份疑云”:古生物学领域发现的那些体型小得多、外形相似的“小号霸王龙”化石,是幼年版的霸王龙吗?还是说,它们其实是另一个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独立物种?
现在,答案揭晓了。一项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证实:这种一直被叫作“矮暴龙”的小家伙,并非霸王龙的幼年形态,而是货真价实的独立物种。
这场科学“破案”的关键证据,来自美国蒙大拿州地狱溪组的一具全新暴龙类化石。这片地层形成于约6700万年前,是白垩纪末期恐龙最后的“黄金时代”舞台,直到那颗终结时代的陨石从天而降。
新发现的骨架保存极为完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科学家发现,这具化石虽然像体型娇小的霸王龙,却展现出与霸王龙明显不同的解剖特征。通过对骨骼生长线的分析,科学家确定:这具“小号霸王龙”已近完全成年,骨骼停止生长,绝非幼年个体。这意味着,它天生就小——成年体重大约只有700公斤,而真正的霸王龙成年后可达6.7—8.2吨,体型相差近十倍。
这就像发现了一只成年狐狸,却一直以为它是幼年狮子。科学家还做了骨骼发育轨迹对比,如果它真是幼年霸王龙,它们的骨骼生长模式应该能连成一条连续的曲线。但建模结果显示它和霸王龙的生长路径完全不同,就像两条永不相交的轨道——这为它们是不同物种提供了强有力的补充证据。
这项研究迫使科学家重新审视了过去发现的其他“小号霸王龙”化石,结果发现其中一些标本确实有异。这意味着,在白垩纪最后的百万年里,北美大地上可能同时生活着至少两种长相类似的可怕掠食者,但它们体型完全不同。它们或许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一种主攻大型猎物,另一种则擅长追击中小型动物。
这一发现也动摇了许多基于“矮暴龙=幼年霸王龙”这一假设的生态模型。过去,科学家常通过一些未成年标本来推测霸王龙的成长速度、寿命和社会行为。现在,这些结论可能需要重新评估。
不过,科学的魅力,正是在于不断推翻旧认知,让那些沉默的化石,一次次讲出新的故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