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一群矮暴龙在袭击幼年霸王龙。
一种名为矮暴龙(Nanotyrannus)的小型恐龙曾被人们认为是未成年的霸王龙,但它们其实是一个不同的属。
一项研究基于美国蒙大拿州地狱溪组的化石,证明了这里在导致恐龙等生物大灭绝的小行星撞击前曾拥有丰富的恐龙多样性。
科学家在10月31日出版的《自然》上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一具被命名为Nanotyrannus lancensis的小型暴龙头骨曾引发了40余年的争论。后续研究认为,这是一只未成年的霸王龙,因为它被认为拥有只在该物种中出现过的特征。如果这个未成年霸王龙的假说不正确,那么关于霸王龙及其生活过的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的各种假设都要进行修正。
在这项研究中,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古生物学家Lindsay Zanno和James Napoli描述了来自可追溯至白垩纪最末期(约6700万年前)的地狱溪组的一个新的暴龙完整骨架。他们认为新的化石是矮暴龙的一个新的物种,并将其命名为Nanotyrannus lethaeus。
这具标本与霸王龙有所区别,而与N.lancensis有着相同的特征,从而证实了后者是一个独立的属。对骨骼的分析显示,它们已经成熟,即接近完全成年,而不是未成年。
这意味着N.lancensis与霸王龙的成年体形具有明显差异:前者最大体重约700公斤,后者6700~8200公斤。建模研究显示,矮暴龙属与暴龙属的骨骼发育轨迹不同,补充了它们是不同恐龙的证据。
这一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在白垩纪末期的100万年内,至少有两种不同的捕食性恐龙与暴龙属共同存在,凸显了当时的恐龙多样性。
研究人员指出,这项成果或许对研究暴龙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他们表示,该研究可以让科学家重新分析关于霸王龙发育的一些假说,以及基于之前认为矮暴龙是未成年霸王龙标本的生态学假设。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801-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