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日本隼鸟2号探测器拍摄的“龙宫”小行星。图片来源:隼鸟2号
地球水的起源有些神秘。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可能是一个来源,但人们并不确定它们能否带来地球上全部的水。一项9月10日发表于《自然》的研究发现,“龙宫”小行星曾存在大量的水,表明小行星给地球带来的水可能远超预期。
“龙宫”等碳质小行星由太阳系外围的尘埃与冰构成。2019年,日本隼鸟2号探测器登陆“龙宫”,采集了5.4克样本并于2020年带回地球。早期照片显示,“龙宫”比预期更干旱;但最近的研究发现,其表面布满裂隙,这些裂隙可能曾充满了水和其他关键生命成分。
初步测年表明,“龙宫”小行星是太阳系最古老的天体之一,可以追溯到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之初。但当论文第一兼通讯作者、日本东京大学的Tsuyoshi Iizuka和同事用小行星样本中镥-176到铪-176的放射性衰变进行测年时,却得出了一个“老”到不可能的数值。“‘龙宫’样本的年龄约48亿年,比太阳系的年龄还要大。”Iizuka表示,“这说明样本内部的计时系统出现了偏差。”
研究团队认为,在“龙宫”母天体形成约10亿年后,某种因素使得小行星温度升高,足以将冰融化为液态水。这一过程带走了一部分镥-176,影响了测年结果的准确性。他们指出,太阳辐射只能融化表面40厘米厚的冰层,而“龙宫”样本的深度可达1米。要使小行星内部升温,最可能的解释是与其他天体发生碰撞。
通过测算改变样本中镥-176含量所需的水量,研究团队计算出该小行星曾有20%至30%的水,远高于先前估值。Iizuka指出,此前人们认为小行星以矿物质的形式输送水,“我们的研究表明,它们不仅能通过含水矿物输送水,还能以冰的形式输送水”。
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的Jonti Horner认为,该发现彰显了样本返回任务的价值。“直接采样可以完全避免地球干扰,意味着得到的结果具有更高可信度。”他补充道,“突然间,我们有证据显示这些小行星比我们之前认为的更湿润,表明它们可以更合理地解释海洋是在小行星撞击早期地球时起源的。”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483-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