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每日科学

“龙宫”小行星曾有液态水流动

2025-09-15 中国科学报 王体瑶
【字体:

语音播报

日本隼鸟2号探测器拍摄的“龙宫”小行星。图片来源:隼鸟2号

地球水的起源有些神秘。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可能是一个来源,但人们并不确定它们能否带来地球上全部的水。一项9月10日发表于《自然》的研究发现,“龙宫”小行星曾存在大量的水,表明小行星给地球带来的水可能远超预期。

“龙宫”等碳质小行星由太阳系外围的尘埃与冰构成。2019年,日本隼鸟2号探测器登陆“龙宫”,采集了5.4克样本并于2020年带回地球。早期照片显示,“龙宫”比预期更干旱;但最近的研究发现,其表面布满裂隙,这些裂隙可能曾充满了水和其他关键生命成分。

初步测年表明,“龙宫”小行星是太阳系最古老的天体之一,可以追溯到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之初。但当论文第一兼通讯作者、日本东京大学的Tsuyoshi Iizuka和同事用小行星样本中镥-176到铪-176的放射性衰变进行测年时,却得出了一个“老”到不可能的数值。“‘龙宫’样本的年龄约48亿年,比太阳系的年龄还要大。”Iizuka表示,“这说明样本内部的计时系统出现了偏差。”

研究团队认为,在“龙宫”母天体形成约10亿年后,某种因素使得小行星温度升高,足以将冰融化为液态水。这一过程带走了一部分镥-176,影响了测年结果的准确性。他们指出,太阳辐射只能融化表面40厘米厚的冰层,而“龙宫”样本的深度可达1米。要使小行星内部升温,最可能的解释是与其他天体发生碰撞。

通过测算改变样本中镥-176含量所需的水量,研究团队计算出该小行星曾有20%至30%的水,远高于先前估值。Iizuka指出,此前人们认为小行星以矿物质的形式输送水,“我们的研究表明,它们不仅能通过含水矿物输送水,还能以冰的形式输送水”。

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的Jonti Horner认为,该发现彰显了样本返回任务的价值。“直接采样可以完全避免地球干扰,意味着得到的结果具有更高可信度。”他补充道,“突然间,我们有证据显示这些小行星比我们之前认为的更湿润,表明它们可以更合理地解释海洋是在小行星撞击早期地球时起源的。”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483-0

打印 责任编辑:潘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