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美国芝加哥大学团队开发了一种更为灵敏的液体活检技术,该方法利用RNA而不是传统的DNA来检测癌症。这一创新方法在使用患者血液样本进行测试时,识别出早期结直肠癌的准确率达到95%,显著优于现有的非侵入性检测手段。这项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生物技术》杂志。
当肿瘤细胞死亡并分解时,它们会将遗传物质释放到血液中。目前的标准液体活检技术主要依赖于这些漂浮的DNA片段,即循环游离DNA(cfDNA),来进行癌症检测。然而,在疾病早期阶段,由于肿瘤细胞仍在快速增殖,血液中的cfDNA含量往往较少,这限制了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与之不同的是,分析RNA可以提供关于基因活动的重要线索,因为RNA的存在,表明细胞正在积极地工作和构建蛋白质。
此次团队探索了使用循环游离RNA(cfRNA)而非cfDNA的可能性。通过对结直肠癌患者的样本进行分析,团队不仅检测出人类细胞cfRNA的修饰情况,还发现了肠道微生物群落产生的RNA。人体消化系统内居住着数十亿计的细菌,随着癌性肿瘤的发展,这些微生物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研究表明,RNA修饰水平能够反映生物体的状态:越活跃的生物体,某些RNA的修饰就越频繁。同样模式也在结直肠癌样本中得到了验证。
进一步的研究揭示,癌症患者与健康个体之间,由微生物释放的RNA存在显著差异。随着肿瘤增长,其周围的微生物群落必须适应炎症环境,导致微生物群落更新速度加快,更多的细胞死亡并将RNA片段释放到血液中。这意味着,基于微生物RNA修饰水平的检测可能比依赖人类肿瘤细胞释放DNA的方法更早发现潜在的癌症迹象。
市面上现有检测粪便中DNA或RNA丰度的测试方法,检测晚期癌症的准确率约为90%,但检测早期癌症的准确率则降至50%以下。相比之下,基于RNA修饰的新方法总体准确率接近95%,并且对早期癌症同样有效。
传统液体活检主要检测肿瘤细胞死亡后释放的循环游离DNA。但在癌症早期,肿瘤生命力强,细胞死亡少,待到能检测出游离DNA时,肿瘤已经“安营扎寨”。RNA则是细胞合成蛋白质时的“工作指令”,癌细胞增殖时,也会持续释放RNA片段。因此,分析RNA可以更早揪出正默默增殖的癌细胞。实验表明,检测准确率高达95%。新技术仅需抽血即可发现早期肿瘤,能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为人类与癌症的持久交锋提供新的有力武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