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研究人员首次观察到过冷水凝结后,一种奇怪的冰随即产生。这一过程可能有助于解释含有数百万过冷水滴的云如何产生降雨并影响地球气候。
云由许多温度低于零度的微小水滴组成,后者在被冰颗粒穿透前可以以液体形式存在,这引发了一系列复杂又鲜为人知的冷冻状态。
这些不同状态的过冷水对模拟云如何在大气中产生降雨和反射光线的模型至关重要,但这个过程发生得很快,因此很难进行深入研究。
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纽瓦克分校的Claudiu Stan和同事们发现了一种在过冷水滴内部形成的冰,它在不同的位点被压缩和拉伸,就像运动的弹簧一样,这发生在其第一次结冰几微秒后。
“这出乎意料。”Stan说,“我们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弄明白。”
为了捕捉这种冰和整个冷冻过程,Stan团队在真空中滴下若干滴水,并将其冷却到零下39摄氏度左右。然后,他们使用显微镜和X射线对数万个这样的液滴进行成像。尽管在每个液滴冷冻的特定阶段只能捕捉一张图像,他们依然可以通过观察许多液滴来绘制整个过程,这有点像放映动画。
研究人员发现,每一滴水都会变成一个“雪泥球”。从外部向内完全冻结之前,冰的网络会渗透到液态水中。这会增加其内部压力,直到液滴破碎或喷出水,这两种情况都会产生冰粒,并使其他液滴结冰。Stan说,这一点以及形成的冰的种类,可能会更好地解释这些液滴是如何以及何时在变成雨的云中形成冰的,尽管以前的实验环境差异导致无法直接应用该结果。
英国剑桥大学的Stephen Cox说,发现这种“应变冰”不符合目前人们对分子的理解。“从气候科学到食品技术,试图了解冰形成的分子机制在许多领域都很重要。这项研究表明,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希望它能激发这一领域的大量新研究。”
研究人员在8月16日出版的《自然》上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6283-2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