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频繁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对全球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准确理解极端气候事件对作物产量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往大家的研究普遍关注高温、干旱和低温造成农作物减产,但对极端降水影响及其机制的认识十分有限。”周丰介绍,研究团队综合采用多尺度手段,揭示了极端降水造成水稻减产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机制,量化了过去和未来极端降水对我国水稻单产的影响规律。
针对联网观测难以区分极端降水影响的难点,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窗口搜索策略方法:针对每一个农业气象站的水稻产量时序数据,搜索发生特定事件的“处理年”和未发生特定灾害但其他灾害一致的“对照年”,计算处理和对照的产量相对变化。“结果发现,极端降水造成水稻产量下降7.6%左右,与极端高温相当,强于其他类型的极端气候事件,如极端低温、极端干旱、飓风等。”王旭辉说。
为揭示极端降水造成水稻减产的机制,研究团队于2018—2019年在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了64场降水控制试验。结果表明,极端降水主要通过改变每穗饱满的籽粒数和有效穗数而造成水稻减产;这种影响具有生育期依赖性,即营养生长期的极端降水主要降低有效穗数,生殖生长期的极端降水主要降低饱满的籽粒数。同时,研究团队于2021年开展了两类补充试验,证实了生殖生长期降水强度降低顶粒受精而影响饱满的籽粒数,以及营养生长期降水量增加稻田氮损失和减少叶片氮吸收而影响有效穗数是最关键的两个影响机制。
研究团队将上述两个机制引入陆面过程模型,并基于改进后的模型模拟发现,过去20年极端降水造成我国水稻年均减产8.1%左右;到本世纪末,极端降水将在气候变暖、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影响的基础上,额外造成水稻减产7.6%左右,减产区域集中在我国东北和东南沿海地区,是水稻应对极端降水的关键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