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每日科学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新型高镍三元正极材料

2023-04-11 科技日报 赵汉斌
【字体:

语音播报

  在新能源电池研究前沿,新型高镍正极材料的开发及规模化制备显得尤为迫切。记者10日从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获悉,该院郭洪教授团队设计并制备出一种新型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有望用于锂离子电池等多个领域。国际期刊《德国应用化学》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由于具有较高的放电比容量、较好的循环及热稳定性,新型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研发备受关注。“目前这类商业化的产品主要集中在镍钴锰酸锂和镍钴铝酸锂,然而传统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循环稳定性、空气稳定性及热稳定性较差,严重阻碍了产业化进程。”郭洪介绍,最新研究表明,高价态元素掺杂形成的新型高镍正极材料,不但能很好地优化一次晶粒的形貌,还能构建结构稳定且不影响锂离子输运的超晶格层,进而很好地消除二次颗粒在充放电过程中形成的微应力,优化锂离子的迁移路径,有效提高正极材料在充放电循环及热失控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

  为此,郭洪团队对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了精确可控设计,并结合理论计算,深入研究了不同元素掺杂能垒以及它们之间的竞争掺杂化学机制,分析了表面锂离子导体包覆层与基体之间的匹配度及相互作用机制。随后,他们组装了以石墨为负极、新型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为正极的液态全电池,并对材料循环稳定性作了系统评估。

  结果表明,研究团队成功制备出亚表面具有超晶格、体相掺杂钛、表面包覆锂离子导体的镍钴钼酸锂高镍(镍含量高于90%)正极材料。其独特的结构特征,能从多个方面提高正极材料长循环稳定性,其中纳米级包覆层能抑制电解质与正极材料之间的副反应,超晶格结构能有效稳定脱锂态层状结构,从而抑制表面结构从层状到岩盐相的重构;钛掺杂能增大锂—氧层的层间距,提高电子电导率。

  “这一创新合成策略,也适用于其他新型高镍正极材料的开发,为制备成本更低、循环稳定性更好、能量密度更高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提供新途径。”郭洪说。

打印 责任编辑:梁春雨
  • 我国构建世界首个番茄超泛基因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