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这项研究用充分的实验证据,建立了核物质系统和粒子物理(自旋)之间的联系,为核物质自旋动力学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并有可能提供测量强相互作用中局部涨落强度的探针。”马余刚告诉《中国科学报》。
基于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上螺旋径迹探测器(STAR)的碰撞实验,研究人员发现接近光速的金核-金核对撞,形成的夸克物质中产生的?拚介子表现出新的“整体极化”现象。即非对心的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会沿着反应平面法线方向产生巨大的轨道角动量。理论研究表明,该角动量会以流体涡旋的形式传递到QGP中,QGP中的粒子通过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可以产生自旋极化。
研究人员在STAR实验组测量了?拚和K?觹0介子的整体自旋排列,并采用马余刚团队在2005年建立的数据分析方法,通过跟踪这些粒子的衰变产物相对于反应平面法线方向的角分布,再将这些角度分布测量值转换为母粒子处于三种自旋状态的概率,实现母粒子的自旋排列密度矩阵的测量。
该研究探索的“整体极化”效应是一种新现象,在没有整体自旋排列信号的情况下,他们测量的?拚和K?觹0介子自旋处于三种状态中每一种的概率都等于1/3,正如对于K?觹0介子的实验测量所展示的。但是对于?拚介子,实验数据表现出强烈的信号,即一种状态优于其他两种状态。
在传统机制下,将夸克水平的自旋极化转换为介子的整体自旋排列得到的效应远远低于该论文中新的测量结果。为此,理论核物理科学家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即QGP内强相互作用力的局部涨落,可能驱动了?拚介子的整体自旋排列。这种新的机制也考虑了?拚和K?觹0介子之间不同的夸克组分,并解释了实验上观测到的两者之间的差异。
“这一理论仍需要更多的实验结果进行验证。”马余刚说,他们与合作者正在研究另一种由同味道(味道是一种夸克的类别)夸克-反夸克对形成的粒子的自旋整体排列——J/Ψ粒子的整体极化。如果发现J/Ψ粒子的自旋整体排列,将为强相互作用力的局部涨落的理论解释提供进一步的支撑。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557-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