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科学家通过实验首次证明,快速发射的激光可以转移闪电。这项研究表明,激光束可以用作保护基础设施的“避雷针”,尽管这可能还需要点时间。相关研究1月17日发表于《自然-光子学》。
“这一成就令人印象深刻,科学界已经为此努力了20多年。”并未参与这项研究的希腊克里特大学激光物理学家Stelios Tzortzakis说,“这种方法是否有用,只有时间才能证明。”
金属避雷针通常用于转移雷击并安全消散电荷。但避雷针大小有限,意味着它们保护的区域也有限。
物理学家一直想知道激光能否对建筑设施增强保护,因为它可以比物理结构射向更高的天空,而且可以指向任何方向。尽管实验室演示很成功,但Tzortzakis说,科学家一直未在实地试验中取得成功。
为改变这种状况,由25名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参与了激光避雷针项目,他们在瑞士阿尔卑斯山用一个斥资200万美元特别制造的高功率激光器做了试验。研究者将激光器放置在经常被闪电击中的Santis电信塔旁边。
“这个项目的结果所有人都在翘首期盼。”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激光物理学家Valentina Shumakova说。
就像金属线一样,足够强的激光束能给闪电创造一个传导路径。物理学家认为这是通过改变空气的性质实现的——光束会聚焦成一条细而强烈的“灯丝”。这会迅速加热空气,降低其密度,为闪电创造有利的路径。“这就像用激光在空气中钻一个洞。”该项目负责人、法国巴黎应用光学实验室物理学家Aurelien Houard说。
Santis的试验不是为了将闪电从塔上引开,而是为了证明激光可以引导闪电绕过建筑物的避雷针。Houard说,在未来的应用中,类似光束将引导雷电远离敏感设施,对准远处的避雷针。
经过10周观察,研究团队发现激光在6小时的雷暴中引导了4次闪电事件。一台高速摄像机清晰显示,激光束的攻击路线是沿着激光束形成的直线而非分支路径。
“对于百分之百有激光介入的闪电,我们测量了激光的效果。”Houard说。但Tzortzakis指出,激光在没有引导闪电攻击的情况下仍活跃了数小时,表明尽管激光转移了闪电,但并没有让雷云放电,而后者是一个更好的保护策略。
Tzortzakis说,最近的这项研究成功了,而其他的研究则失败了,因为之前的研究使用的激光每秒只发射几次脉冲。该团队使用每秒发射1000次高能脉冲的专业激光器,增加了拦截闪电的机会。
Houard则表示,该项目的激光器是独一无二的,但这也是它最大的应用限制,为此需要时间缩小该系统,使其价格更低、更实用。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66-022-01139-z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