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每日科学

自然选择塑造“三骨鼎立”

1.6亿年前化石揭开哺乳动物中耳演化奥秘

2021-01-29 中国科学报 崔雪芹
【字体:

语音播报

翔齿兽复原图。毕顺东供图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和云南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基于哺乳动物中耳听小骨连接关系的新发现,提出叠覆型砧骨—锤骨关节是中耳听小骨与下颌脱离的关键一步,解决了下颌运动机制的难题。1月28日,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自然》。《自然》评论该成果是“哺乳动物演化的经典童话”。

  “哺乳动物中耳的演化蕴含了复杂的细节过程,是已有结构(砧骨、锤骨)扩展适应和再作用的最佳范例。”论文通讯作者之一、云南大学教授毕顺东告诉《中国科学报》,“该研究有助于理解哺乳动物独特听觉器官的演化过程。”

  此次的研究标本来自河北省青龙县中晚侏罗世的燕辽生物群(距今约1.6亿年),属于双钵翔齿兽,是贼兽的一种。“标本的两侧原位保存了完整的听小骨和关节结构,其中砧骨仅长约1毫米,非常罕见。”论文第一作者、内蒙古自然博物馆馆长王军有说。

  中耳包含的3块听小骨——镫骨、砧骨和锤骨,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现生哺乳动物骨骼系统中最小的骨头,形成了从鼓膜到内耳之间传递声波和增强声波频率的听觉链。与之相比,爬行动物的中耳只有1块镫骨,而它们下颌中的关节骨和头骨中的方骨形成的颌关节,具有咀嚼和听觉的双重功能。爬行动物演化为哺乳动物过程中,方骨和关节骨逐渐演变成了砧骨和锤骨,形成了哺乳动物现在“三骨鼎立”的听觉结构。但是,爬行动物的方骨和关节骨如何与下颌发生分离演化成听小骨,在过去200年里一直被认为是生物演化研究的难题。

  传统中耳演化模型认为哺乳动物祖先的下颌通过麦氏软骨和关节骨与头骨相连,哺乳动物演化过程中脑颅的增大导致中耳位置后移,最终脱离下颌。近期一些研究则提出了运动功能驱动学说,认为多瘤齿兽咀嚼时下颌向后运动行为才是导致中耳逐渐与下颌脱离、最终进入头骨的主要原因。

  毕顺东等人研究发现,贼兽类的听小骨明显已与下颌分离,没有麦氏软骨相连,属于典型的哺乳动物中耳。其砧骨、锤骨与现生鸭嘴兽类一样,为上下叠覆关系。正是这种叠覆型的连接方式,允许砧骨、锤骨之间发生微小运动,从而为下颌相对于头骨的运动提供了空间,才最终促成了听小骨与下颌的完全分离。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听小骨上下叠覆的连接方式,首先出现于中生代哺乳动物各个支系的早期成员,在现生鸭嘴兽(单孔类)、有胎盘类和有袋类的个体发育早期阶段也可见,是听小骨从咀嚼和听觉双重功能过渡到单一听觉功能的关键一环。

  而且,这种叠覆型连接,在白垩纪的真三尖齿兽、多瘤齿兽和对齿兽类群中更进一步,砧骨相对于锤骨位置后移形成部分叠覆。之后的漫长岁月里,这两块听小骨与下颌完全分离,并不断缩小进入中耳且专职听力,强大的听力也为哺乳动物躲避天敌提供了预警保护。由此可见,是自然选择,而不是下颌咀嚼功能决定了中耳的演化。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03137-z

打印 责任编辑:张芳丹
  • 过度捕捞让超七成鲨鱼种群濒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