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获悉,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结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唤醒,迎来第24月昼,继续向西北方向行驶。跟随“玉兔二号”的足迹,嫦娥四号团队科学家利用其传回的第一手数据,持续产出科学成果。有科学团队在近期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时的撞击很可能穿透月壳,撞击出月球深部物质。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最古老且最大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底部成功着陆。科学界目前认为,艾特肯盆地是39亿年前撞击形成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地形相对平坦,坑底被玄武岩填充,其物质成分和地质年代具有代表性,对研究月球和太阳系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据了解,自轨道卫星实现对月球背面的遥感观测以来,大量研究揭示南极-艾特肯盆地底部存在镁铁质异常,相比返回样品以及月球陨石,也有着不同的化学特性。嫦娥四号通过对南极-艾特肯盆地撞击坑底部溅射物层的探测,发现该区域镁铁质矿物特征与遥感数据相似。
科学团队近期在学术期刊《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上发表文章指出,研究数据显示,嫦娥四号着陆区的石块及月壤中镁铁质矿物以单斜辉石为主,这种辉石成分与快速冷却的岩浆系统一致。研究认为,嫦娥四号着陆区物质主要来自撞击熔融体的重结晶。“玉兔二号”在这一区域的巡视探测为深入认识南极-艾特肯盆地底部镁铁质异常区的成因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并非嫦娥四号第一次产出科学成果。今年2月,有科学团队利用“玉兔二号”月球车上搭载的测月雷达进行直接就位测量,获得月球背面地下浅层的第一张雷达图像和月表下物质的特性参数,以及溅射物内部地层序列,首次揭示出月球背面着陆区域地下40米深度内的地质分层结构,发现地下物质由低损耗的月壤物质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块组成。这是人类首次揭开月球背面地下结构的神秘面纱。
据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介绍,截至目前,嫦娥四号已顺利工作677个地球日。基于探测点全景相机拼接影像、DOM影像等数据情况,“玉兔二号”月球车将在第24月昼期间继续向西北方向行驶,目标为玄武岩方向或反射率较高的撞击坑区域。在接近月午时,“玉兔二号”月球车计划进行至少1次全景相机环拍,红外成像光谱仪、中性原子探测仪、测月雷达开展同步探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