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这项研究由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德克·舒尔策-马库奇教授牵头,他与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和维拉诺瓦大学天文学家合作,做出了最新发现。
在天文学家迄今已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中,大多数并不利于生命生存,但在恒星宜居带内,也存在许多行星或许适合生命繁衍生息。宜居带指行星与恒星间的距离恰到好处,使其表面温度对我们所熟知的生命而言不冷不热。马库奇团队的目标是找出这些最有潜力的“超级宜居”系外行星,它们不仅位于恒星的宜居带,还拥有其他特征,可能比地球更宜居。
经过分析,研究人员绘制出了完美“超宜居行星”的轮廓:该行星将围绕比太阳(黄矮星)略冷的K矮星运行、约50亿—80亿岁、比地球大10%、平均温度比地球高5℃、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介于25%—30%之间,陆地分散且水源丰沛,还拥有板块构造或类似的地质过程,以便回收矿物质和营养物质,并创造出多样的栖息地和地形。此外,该行星卫星的大小为其自身的1%—10%,且在适当距离绕其运转。
他们据此标准鉴定出24颗天体,其中2颗系外行星是Kepler 1126b和Kepler 69c、9颗围绕适当类型的恒星运行、16颗年龄合适、5颗温度合适,只有KOI 5715.01满足上述所有条件,但其表面温度取决于其大气中温室效应的强度。
研究人员称,鉴于这24颗行星距地球都超过100光年,即使借助迄今最强大的望远镜,有些现在也无法研究,但找出使一颗行星成为“超宜居行星”的原因很重要,因为科学家很可能在100光年内发现其中一颗行星。果真如此的话,那颗行星应该是我们发现宇宙中是否还存在其他生命的首选。
研究人员认为,不能仅以地球的宜居条件为标准寻找宜居星球。马库奇表示:“我们必须专注于寻找那些最有希望使复杂生命繁衍生息的行星,因为可能存在比地球更适合生命生存的行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