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每日科学

中国科研人员发现“饿死”疟原虫的抗疟新方法

2020-09-01 新华网 彭茜
【字体:

语音播报

  葡萄糖是大多数动物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通过抑制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饥饿疗法”可治疗一些疾病。中国科研人员日前在美国《细胞》杂志报告说,他们通过抑制疟原虫中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活性,成功“饿死”恶性疟原虫,这有助于开发新型抗疟药。

  恶性疟原虫对人类健康威胁很大,可引起严重的疟疾症状甚至导致死亡。在恶性疟原虫中,己糖转运蛋白是主要的葡萄糖转运蛋白。抑制该蛋白的转运活性将可能有效抑制疟原虫的能量摄入,从而抑制疟原虫的生长和增殖,但该策略难度在于定向抑制疟原虫的糖摄入而不影响人体细胞。

  原中国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医学院教授,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颜宁和清华大学药学院教授尹航团队针对疟原虫耐药性不断增强的现状,通过对己糖转运蛋白结构解析,确定了一个新的抗疟药物靶点。在此基础上,团队开发出一种选择性抑制剂,在实验中确认可有效杀死疟原虫,且对人源细胞无害,为开发新一代抗疟药开辟了道路。

  尹航对新华社记者说,团队下一步工作是希望尽快实现转化,通过进一步在动物模型和药学上面的工作向临床推进,“当前疟疾的耐药性仍然是世界范围内的大挑战,我们希望发展‘新一代的青蒿素’,帮助解决对已有药物的耐药问题”。

  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主任丁胜说:“耐药疟原虫的出现、治疗药物的失效,表明抗疟新药研发工作刻不容缓。颜宁、尹航等团队协同海内外多位科学家紧密合作,通过抑制疟原虫对葡萄糖的摄取‘饿死疟原虫’,并创新性发现有效及安全的抑制剂,代表着一种新型抗疟药物研发思路。”

打印 责任编辑:董凯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