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每日科学

首个3D蜥脚类恐龙胚胎“还原”面部特征

2020-08-31 中国科学报 冯维维
【字体:

语音播报

  插图展示了泰坦龙胚胎的头骨和重建图。图片来源: Kundrat et al

  大约25年前,研究人员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Auca Mahuevo一个巨大的泰坦龙筑巢地发现了第一个恐龙胚胎,这些恐龙生活在大约8000万年前。

  研究人员在8月27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的报告中描述了首个接近完整的胚胎头骨。这一发现加深了人们对蜥脚类恐龙发展的了解。

  蜥脚类恐龙的特征是长脖子、长尾巴和小脑袋,最常见的可能是雷龙,并且它们可能在刚孵化出来的时候就有特殊面部特征,在其长大后会发生变化。

  “我们论文中研究的标本是首个3D保存的蜥脚类动物胚胎头骨。”斯洛伐克帕沃尔·约瑟夫·沙法里克大学古生物成像实验室的Martin Kundrat说,“其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在头部,显示出刚孵化的巨型恐龙的早期生境和生活方式与成年恐龙有所不同。”

  在新研究中,Kundrat团队使用了一种叫做同步辐射显微断层成像的新技术,研究了恐龙胚胎的骨骼、牙齿和软组织内部结构。通过扫描,他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合作者Daniel Snitting找到了隐藏的细节,包括保存在微小颚窝深处的微小牙齿。他们还发现了部分钙化的胚胎脑壳和颞肌残骸。

  扫描使研究人员能够重建泰坦龙在孵化前最可信的头骨外观。这些细节有助于相关恐龙的分类学和发育比较研究。

  “恐龙蛋对我来说就像时空胶囊,带来了远古时代的信息。”Kundrat说,“这就是我们标本的情况,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巴塔哥尼亚巨兽在孵化前的故事。”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ub.2020.07.091

打印 责任编辑:张芳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