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21日发表的一项行星科学最新研究,日本天文学家团队确认,在大约8亿年前,月球遭遇了流星体(较小的小行星)的轰击。而通过陨石坑标度律和碰撞概率的研究表明,一颗超过4亿亿千克的小行星与地球发生了碰撞。
地球上的侵蚀和表面更新过程,使科学家们研究古代流星体撞击以及确定其日期变得有难度。不过,还可以通过另一种方法来了解这些撞击,那就是研究月球上的陨石坑,因为在月球上,风化和侵蚀的影响大大减少。
日本大阪大学天文学家寺田健太郎及其同事,此次利用来自日本宇航探索局的月球探测器“月女神”的数据,估算了月球表面直径大于20公里的59个陨石坑的形成时间。“月女神”探测器于2007年发射,其成功帮助日本在登月之路上迈出了第一步。“月女神”搭载的观测仪器达15种之多,可分析月球化学成分构成、矿产分布、地表特征等等,而其所采集到的数据,均用于研究月球起源并帮助推断地球演化过程。
此次研究团队根据探测器的数据发现,在大于20公里的59个陨石坑中,有8个陨石坑是同时形成的,包括哥白尼陨石坑。根据对哥白尼陨石坑释放物质的放射性测年结果,以及从一些阿波罗任务的撞击玻璃球粒(陨石撞击形成的玻璃珠)中获得的数据,他们得出结论:月球在大约8亿年前经历了一次小行星雨。
根据碰撞概率,研究团队分析表明这些流星体的总质量约为成冰期(约7.2亿至6.35亿年前)之前造成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的陨石的30至60倍。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作出推测,既然月球上发生了小行星雨,那么地球上肯定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他们利用陨石坑标度律和碰撞概率表明,一颗质量为4亿亿至5亿亿千克的小行星与地球发生了碰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