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行为策略帮老鼠走出迷宫。图片来源:Petri Ala-Laurila等
哺乳动物如何感知昼夜间光的变化?
芬兰阿尔托大学和赫尔辛基大学研究人员在夜间进行实验发现,与白天进行的实验相比,老鼠在漆黑的环境中更容易找到微弱的光线。
科学家惊讶地发现,这种效应与眼睛本身的任何变化几乎没有关系,而是由老鼠在黑暗中寻找光线及其大脑在夜晚和白天处理信号的方式控制的。
许多种类的动物在白天和晚上的行为是不同的。虽然生物钟早已为人所知,但它对人体不同部位功能的影响仍未被完全了解。例如,研究人员知道视网膜有自己的昼夜节律,但眼睛内部的生物钟是否影响视力?
为了找到答案,Petri Ala-Laurila研究组及合作者,将老鼠在黑暗中能否找到微弱的光线与其在视觉灵敏度极限下的视网膜神经信号联系起来,以探索昼夜循环是如何改变老鼠视觉能力的。
研究人员把一只老鼠放在一个完全黑暗的迷宫中,在迷宫出口的旁边有一盏微弱的灯。老鼠在训练后知道光是通往出口的指示牌。他们还在白天进行了一些测试,结果观察到行为的改变——老鼠在夜间比白天更善于发现光线。他们也观察到从视网膜发出的神经冲动本身并没有造成差异。
之后,研究人员使用高科技夜视摄像机和基于深度学习的软件精确追踪了动物的移动方式和它们所能看到的东西。研究小组观察到,在夜间实验中,老鼠通过扫描环境以便更有效地寻找光线,例如进行更多的转身。一旦老鼠在夜间搜索后学习了这种行为策略,它们就能在白天使用它,并在白天的实验中比从未在夜间走迷宫的老鼠更快地解决难题。相关论文近日刊登于《当代生物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