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每日科学

最新气候科学建模显示

南极臭氧洞恢复时间或将延迟十年以上

2019-12-23 科技日报 张梦然
【字体:

语音播报

  一项最新气候科学建模显示,如果近期三氯氟甲烷(CFC-11)排放增长持续下去,可能会让南极臭氧洞的恢复时间延迟10年以上。目前认为,CFC-11的排放水平和变化趋势仍有许多不确定之处,且新增排放并未找到来源,但如果能设法快速暂缓,则可以将这一延迟时间控制在几年以内。相关研究发表于20日英国《自然·通讯》杂志。

  在排放到平流层的源于人类活动的氯中,约有四分之一来自CFC-11,其产量也一直受到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控制。根据议定书的规定,2010年开始逐步淘汰CFC-11的使用,议定书生效后,科学家曾预计南极臭氧洞将于21世纪下半叶早期恢复到1980年的损耗前水平。我国于1989年9月加入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91年6月加入议定书。近30年来如期实现了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的各阶段履约目标,截至今年5月统计数字,中国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一半以上。

  2018年,有报告称CFC-11排放自2005年以来并未出现预期的下降,但这一研究在方法和精度上有较大不确定性,不能对排放源做较为准确的定位,因此新增CFC-11排放尚未找到来源。

  在最新研究中,英国利兹大学研究人员马汀·奇珀菲尔德及其同事,构建了一个最新的、详细的大气化学输送模型,调查了这些额外排放对极地臭氧恢复造成的影响。

  研究团队分析了CFC-11排放的三种可能趋势:一是立即停止排放;二是以一定的排放水平继续;三是在未来10年里逐渐停止排放。模拟显示,排放对臭氧洞的影响迄今较为有限。但是,如果排放以一定的水平持续,臭氧恢复至1980年水平的时间或延迟约18年。如果排放在未来10年里逐渐减少,延迟的时间约在两年左右。

  而稍早之前的报告认为,要全面回答CFC-11的排放问题,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