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10日凌晨,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上海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学研究中心负责人顾敏团队的“轨道角动量全息技术”相关研究成果以8页长文形式发表在光学期刊《自然·光子学》上,团队的方心远博士为第一作者。
该技术利用具有“螺旋”特性的轨道角动量光束作为光学全息过程中的信息载体,实现了超宽带的光学全息信息传递过程,并把“螺旋光”配成多把“钥匙”,为信息传递设置了只有接收人才可打开的专属信息安全“门”。据了解,这是“螺旋光”首次在全息场景的成功理论探索,为大数据信息时代提供了大容量的全息术。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产生的数据信息越来越多,同时又希望能够用有限的内存记录下更多的信息。传统全息显示技术中,要实现更复杂的显示效果,只能增加信号源、提升信息通道的数目,但往往会出现“带宽不够用”“分辨率不高”等情况。
通过对轨道角动量光束空间频谱面的分析,方心远发现,“螺旋程度”不同的轨道角动量光对应同一信号源不同的信息通道,进而拓展了传统全息技术的取样定理,使轨道角动量光束成为全息过程的大容量信息载体,“相同内存下图片信息存储能力可提高100倍”。
事实上,轨道角动量光的不同“螺旋程度”、不同角度、不同光色、波长等可以组合出无限种“姿态”,也就意味着,通过该技术,信息通路可以无限增加,相同内存下信息存储能力也不仅仅限于目前研究的100倍。同时,不同“姿态”的螺旋光对应着不同信息通路的门锁,只有知道入射光束的螺旋姿态,才能够成功解码出锁中的全息信息,保护了信息传递的安全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