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每日科学

人与蛤蜊的“合作”历史

2019-10-17 中国科学报 唐一尘
【字体:

语音播报

  蛤蜊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杂烩那么简单。根据一项新研究,人们与双壳类动物已经互动了数千年,这些动物实际上是在人类的管理下茁壮成长的。

  研究人员主要研究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萨利什海的蛤蜊。他们研究了黄油蛤蜊——一种小而美味的海洋软体动物。它们出现于11500年前,那时还没有人类在这里定居下来。

  而早期的蛤蜊相对来说体型比较小——大约是今天黄油蛤蜊的80%,但是随着海平面的稳定和冰川在最后一个冰河时代结束后的消退,它们变得更大、寿命更长,并留在了多岩石的海底。到10900至9500年前,蛤蜊的体型长大了很多(如图)。

  虽然早在几个世纪以前,游牧民族才来到加拿大的这一地区,但一般的蛤蜊采集者大约在9000年前就出现了。研究小组近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报告说,大约5500年后,当原住民开始在蛤蜊“花园”里培育双壳类动物时,蛤蜊的生活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这些“花园”是有围墙的梯田,很少有像大型鱼类和螃蟹这样的非人类捕食者进入,还有大量的浮游植物和其他软体动物等丰富的“食物”,这使得蛤蜊长得更快。尽管这些双壳类动物经常被作为食物收获,“花园”仍然让蛤蜊生活得很开心。

  但欧洲人到来后,蛤蜊养殖业就半途而废了。而海洋变暖和工业伐木导致的细粒沙的流入取代了它们喜爱的岩石海底,这对双壳类来说是个坏消息。

  为了帮助蛤蜊数量增长,一些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提倡进行更多的水产养殖管理。现在,太平洋西北部的许多土著社区正在恢复传统的蛤蜊“花园”。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 亚马逊河鱼“铠甲”从何而来
  • 金星上或从未有过海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