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记者近日从西北工业大学获悉,该校柔性电子研究院科研团队在有机长余辉发光领域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科研团队设计并开发了一系列新型聚合物长余辉材料,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据悉,长余辉发光是指发光材料在撤去激发光源后,仍能持续发光数秒至数小时的一种发光现象。被古代帝王奉为稀世珍宝的“夜明珠”,因含有长余辉发光材料,即使处于黑暗之中也能发出夺目的光芒。长余辉发光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夜间应急指示、仪表显示、光电子器件以及国防军事等领域。近年来,更是备受防伪、加密及生物成像等前沿科学领域的青睐。
科研团队带头人、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表示,近几年,有机长余辉材料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这类材料主要集中在晶体小分子和主客体掺杂体系。由于晶体小分子体系的结晶性和主客体掺杂体系的相分离等问题限制了材料的实际应用,因此,如何实现聚合物材料的长余辉发光成为这一领域的一大挑战。
针对这一难题,科研团队提出通过离子键锁定发光单元,在聚合物共价键的协同作用下,实现离子型聚合物的长余辉发光,其发射寿命长达2.1秒。此外,科研团队还首次报道了激发波长依赖的聚合物长余辉发光现象,实现了余辉颜色从蓝色到橙色的可调。并且在温度高达170℃的情况下,这类材料依然保持可视化长余辉发光。课题主要完成人安众福教授表示,这一研究成果赋予了传统聚合物材料以新的性能,加之材料来源广、成本低,将使其在柔性显示、照明、数据加密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